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0382 110
2009-09-05
1913年初的一天,英国数学大师哈代收到了一封奇特的信。信是这样开头的:
  谨自我介绍如下:我是马德拉斯港务信托处的一个职员……我未能按常规念完大学的正规课程,但我在开辟自己的路……本地的数学家说我的结果是惊人的’……如果您认为这些定理是有价值的话,请您发表这些结果
……”
  落款处,是一个素昧平生的印度人的名字——拉马努金。接下去的几张纸,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公式。

  通常这类信件的命运只能是废纸篓——那是每个数学家常干的事。但是从8000公里外的南印度寄来的这封信,总让哈代觉得有点蹊跷。他没有把信扔掉,跑到户外活动去了,心头却牵挂着什么。晚上,哈代特地把同事李特尔伍德请来,一道仔细研究一下。

  南印度可是个贫穷落后的地方,那儿会出什么人才呢?难道竟然是个剽窃者,不太像,因为有些夸张的公式即便是博学的哈代也感到陌生;是一个妄想者在瞎编乱造?更不可能,因为有本事造出这类公式的骗子比起数学天才来更为罕见。经过三个小时的鉴定,他们得出了唯一的结论,这些公式确实出自一位顶尖水平的数学家之手。

  这则动人故事如今已成为数学史乃至科学史上的传奇故事之一,同时作为两个人学术生涯的转折点——拉马努金因哈代而崭露头角,哈代因拉马努金而熠熠增辉。



1887年,拉马努金出生在一个小村庄,他家族的种姓属婆罗门,尽管高贵,但那时已很贫穷。父母都没受过什么高等教育,兄弟姐妹也都很平庸。大概是读到一本数学公式手册,促使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结果其他课程受到了影响。后来,他结了婚(是包办婚姻),又到马德拉斯打工,生活比较艰难。但总算认识了一些好心人,他们都帮不上大忙,于是有人建议他与国外联系。




拉马努金本不该引起当时的数学家太多的兴趣,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这是因为,比起前辈他的数感自有独特之处。他没有受过严格的数学训练,却独立发现了30004000个公式。写给哈代信中的那部分,显然只是冰山之一角。哈代仔细查看了这些在印度时就开始积累的公式,它们通常有高得不可思议的幂次,多重积分、和式或连分数,犹如言简意赅的警句,一两行之间压缩了极其丰富的数学真理(卡尼格尔语)。哈代估计大约有23是欧洲数学家已经发现的,他感慨道,一个印度人孤独地对抗着欧洲积累百年的智慧。

  这些公式写在著名的笔记本上。后世许多数学家参与整理、论证后认为,创新的内容不止13,加上改进与推广,总的说来约有23的公式是新的,都可算是欧洲数学家的疏漏!尤其是其中也有少量错误,这样一来,拉马努金的思维方式更难以捉摸了,从而也就吊足了人们的胃口。所以哈代曾说,如果拉马努金在青少年时期就被发现并进行一些培养,他可能会成为更伟大的数学家。但他就再也不是拉马努金,而是一个欧洲教授了。


 
  有一次我独自走在秋夜的都市街头,一路名品荟萃眼花缭乱,欢声笑语不绝于耳。这大概就是所谓城市的人性化吧。我突然莫名地想到了卡尼格尔的这本书,想到那个逝去的年代。我猜测,原本世界很肤浅的部分已然占据世界的全部,这正是现代都市人无不流露出某种幼稚的优越感的原因——然而,也许正是由于他们永远看不到哈代与拉马努金缔造的那个世界,所以才有足够的信心和兴致,把生活装扮得如此缤纷多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9-5 20:27:20
天才啊,真是了不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5 20:35:25
太感人啦。
如果没猜错,应该是《中国青年报》的一个专栏。以前看过不少关于数学家的故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5 20:44:14
不错啊 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5 20:58:30
读后的感想:我不上大学或许还有成才机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5 21:05:49
天才的思维加上自身的努力成就了自身,这种精神值得敬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