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光:“这篇博士论文拿到任何国际上一流的大学:哈佛、普林斯顿,都是最优秀的论文……这是我所见过的最好的两篇博士论文之一,另一篇是杨小凯的。”
陈军昌,男,江西财大09年毕业博士。
很早就注意这个人了,当时写有关分工度量的文章,看到他一篇,很有功力的。
最近有新消息,是从他的两个好友博客上得知的,非常令人振奋,贴在这里给大家看。有新消息的同学及时补充。
一次可能具有历史意义的博士论文答辩会
阅读() 评论() 发表时间:2009年06月14日 19:12
本文地址:
http://qzone.qq.com/blog/316851209-1244977962
本文标签: 黄有光 陈军昌 博士答辩 经济学家
时间是2009年6月8日14:00,地点是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会议室。这是一次江西财经大学2009届的产业经济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国际著名经济学家黄有光教授对对面坐着的答辩者说道:“这篇博士论文拿到任何国际上一流的大学:哈佛、普林斯顿,都是最优秀的论文……这是我所见过的最好的两篇博士论文之一,另一篇是杨小凯的。”,答辩会取消了以往30分钟的答辩者对评委提问的准备环节,评委与答辩者即问即答。所以整个答辩会已然成为了学术讨论会。黄有光教授数次爽朗大笑,而澳大利亚Monash大学新兴古典学派的另一青年学者庞春教授则更是频频起立辩驳。一切只因为一个江西财经大学闭门自学了7年博士学位的学生——陈军昌和他的博士论文。 答辩过程有个细节,整个答辩会庞春一直言辞激烈,批语极端(或许因为陈军昌一直没有同意在题目中加入新兴古典经济学这样的字眼,并坚持认为论文中所用方法更多的是自己所独立创立的非线性产业的演化分析方法,甚至在论文中宣称创立了经济学另一分支,而感到不满吧),一旁的何维达教授居然有些尴尬和沉默(也许是因为作为陈德导师,多年在京,没能悉心指导学生,而略感惭愧吧),而黄有光教授则对陈军昌赞赏有加,不吝溢美之辞,相信答辩者会一生感谢黄教授这个伯乐吧(黄教授在数月前收到了陈军昌发来的论文,当即打印出来,从头至尾阅读了一遍,拍案而起,并决定来江西这个他从未到过的地方见见这个年轻人)。
这篇博士论文总计字数80万字(附录也有近10万字),目测有近千页(当时的震撼只在看到王廷慧的微观规制机制设计的专著中所列的近100页国外参考文献中有过)。从答辩会陈军昌的陈述和答问中大致可以得知:作者试图遵循杨小凯的研究轨迹,利用超边际分析整合整个经济学框架。文中批判了75位著名经济学家的观点;证明并拓展了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一些假设和定理;讨论了“政务专业化”的分工形式化的超边际分析;利用演化博弈论解释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进程和改革开放30年的产业发展;运用Mathematics软件计算机模拟了企业的起源,并以南昌等企业作为案例,佐证了模型。毫无疑问,从分工与专业化问题,再到李约瑟之谜,企业起源问题这几乎都是国内外长久以来争论不休、难以解决的问题,足见作者之野心。而从作者对杨小凯、黄有光到布罗代尔、青木昌彦等的近400部专著的研读和对超边际分析、演化博弈论,计算机仿真实验的运用(印象中国际上擅长用计算机仿真实验的经济学家有Gintins&Bowels,以及Axelrod的著名"Tit for Tat"实验;而国内只知叶航做过)这些经济学界最艰深和前沿的工具、方法,以及陈在答辩中偶然说到自己曾用田野调查法这个只在社会学中常见的方法去观察企业的分工和专业化。又可见作者深厚的数理功底和近10年来下的苦工(其研究领域之广以及对数理工具运用的出色都令我想起了汪丁丁,想起了他一直以来都试图整合整个社会科学框架的尝试。但差距是丁丁的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只能另我们仰视)。
还记得有次吃饭,陈军昌也在座,有人问:“还没写完论文?”“呵呵,没有。”憨憨地答道。“哈,怎么?都7年了,在做精品?”一句讽刺毫无忌惮地抛出。陈军昌只有苦笑。当然,这是在陈军昌还默默无闻时。
方宝璋老师在答辩行将结束时,送给陈军昌一句话“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共勉!
各位朋友,本人只是转帖。不代表本人观点。
其论文本人没看过,估计也看不懂。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46066&page=15&from^^uid=68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