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怎么会错得这么厉害?
发布者/译者 
Eugene Chen (
http://eugenechen.blog.sohu.com/) 
2009-09-06 06:33 
http://zouhengfu.blog.sohu.com/131156198.html
现在说起来真叫人难以置信,但就是不久前,经济学家们还在为他们领域里取得的成就自行庆功摆好。这些成就——或者他们自己认为的成就——既有理论上的, 也有实践上的,把经济学这个行当带进一个黄金时期。在理论方面,经济学家们认为他们已经摆平了内部的争纷。因此,在2008年一篇题为“宏观现状”的论文里,(宏观指的是宏观经济学,一门研究诸如经济衰退之类大尺度画面问题的学问),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现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宣称:“宏观现状良好。” 他还说,昔日的论战已经休兵。 经济学家们“观点普遍趋同。”在现实世界中,经济学家则认为他们已经对各种事情有把握控制。“防范经济萧条的核心问题,已告解决,” 芝加哥大学教授卢卡斯在美国经济协会2003年度会长报告中如此宣布。2004年,前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现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伯南克,大举庆祝前此20年国家在经济表现上的大平稳,他把这个成就部分地归功于经济决策的进步。
去年,凡此一切均分崩离析了。 
很少有几个经济学家预见到当前危机的降临,不过, 这个预测失败还算不上是该领域的什么大问题。更重要的问题是该学科对市场经济有可能发生灾难性失灵一事带有盲点。在志得意满的黄金岁月里, 金融经济学家开始相信市场的内在稳定性——相信股票和其他资产的定价在实际上都是对头的。在流行的各种模型中, 竟然没有一个对去年发生的那种经济崩溃的可能性有任何暗示。不过,宏观经济学家的观点还是有分歧的。主要的分野只是这样的两派:一派坚持自由市场经济不会迷途, 另一派则相信尽管经济时有可能偏离,但一旦违背繁荣之路发生重大偏离,全能的美联储都能也都会加以纠正。任何一方都对以下这样的经济情况毫无准备,那就是: 尽管美联储已经做了最大的努力但是经济还是失控**。
经济危机发生后,经济学界的裂痕之宽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了。卢卡斯说,奥巴马政府的刺激经济计划是一种“蹩脚货经济学”,他的芝加哥大学同事柯克兰也说,刺激经济计划的理论基础是一个已被驳得体无完肤的“童话”。对此加以回应,同时也对芝加哥学派的理论崩溃加以述评, 不但我自己而且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德隆教授都写道:芝加哥学派经济学家的意见是宏观经济学愚昧黑暗世纪的产物,我们辛苦学来的知识全被置诸脑后。
经济学界出了什么事?经济学界由此又将向何处而去? 
以我观之,经济学界所以误入歧途,是因为经济学家整体言之,常把披着精妙数学外衣的美丽误当作真理。直到大萧条之前,大多数经济学家还死死抱着资本主义就是一个完美或近乎完美制度的观点。这一观点,面对大规模失业, 自然无以为系。 但是, 随着对经济大萧条的记忆日益淡漠,经济学家又重温旧爱, 投怀送抱进那个古老的、理想的经济观;把经济参与者都看作是理性人在完美的市场里互动, 不过这回, 这一切都穿起了精美的方程式做的华丽衣裳。 诚然, 这一场对理想市场的旧恋重燃, 部分是因政治风向的转变所做的回应, 部分也是因金钱激励的存在所做的回应。但是, 尽管在胡佛研究所作休假年的研究, 或是在华尔街找到就业的机会都是不容小觑的良机, 这个行当失败的中心原因乃是那种苦苦追求一条无所不包的、思维上优雅的、并能给经济学家机会以炫耀数学才能的研究路径。
遗憾的是,这个浪漫化了的和消毒净化了的经济观导致了大多数经济学家忽略所有可能出错的事情。他们对很多东西视而不见,诸如:经常引起泡沫发生和破灭的有限人类理性、因失控而胡为的机构问题、市场的不完善——特别是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可以导致经济的操作系统发生突然的、难以预料的崩溃,以及监管者自身不相信监管所产生的危险。 
要说经济学界由此会向何处而去,就要更难一些了。 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经济学家们将不得不学会与杂乱不纯共处同生。也就是说,他们将不得不承认无理性的且往往不可预知的行为的重要性,不得不正视各种市场独特的不完善之处,并接受一个优雅的“万物经济理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的事实。在实践方面, 以上这个认识就将变成更加谨慎的政策建议——不再因相信市场万能而随意拆除各种经济保障。
二。从斯密到凯恩斯又从凯恩斯到斯密
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通常归功于亚当斯密,他在1776年出版了“国富论”。在随后的160年里,经济理论得到长足的发展, 但这许多汗牛充栋的理论只有一个中心思想:相信市场。诚然, 经济学家承认,在某些情形里, 市场可能会失效。 其中最重要的是“外部性”的情形——也就是, 某些人不付出代价就强加在别人头上的费用,比如交通堵塞或环境污染。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其名来自19世纪晚期的理论家, 他们对其“古典主义”的前辈的各种概念加以进一步的阐述)的基本预设就是,我们应该对市场体系有信心。 
但是, 这种信心, 为大萧条所击碎。事实上,尽管面临市场完全崩溃, 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坚持认为,市场经济中无论发生什么,都一定是对的:“萧条不仅仅就是邪恶,”熊彼特在1934年如此宣称!他接着又说:萧条也是 “某些必行之事的形式。”但是许多、而且最终是大多数的经济学家,都转而向凯恩斯的洞见寻求对刚刚发生过的事情的解释理由,也寻求对未来可能发生的萧条的解决之道。
不论你听到的传言如何,凯恩斯并不要政府操纵经济的运行。他在介绍自己在1936年的杰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所做的分析, 将其描述为“蕴旨意涵温和保守”。他想纠正资本主义,而不是取代资本主义。但他的确是在挑战自由市场经济无人照管也可正常发挥功能这个观念。他对金融市场特别蔑视,认为该市场被短期投机支配,几乎不考虑基本面。为了减少经济下降期发生的失业, 他呼吁政府要积极干预——多印钞票,如有必要,还要花费大量开支于公共工程。
很重要是要明白,凯恩斯除了以上大胆断言之外,所做远远不止这些。 “通论”是一深邃,精到的分析之作。 此作让当年那些最优秀的年轻经济学家由衷佩服。然而,在过去半个世纪里的经济学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从凯恩斯主义撤退和对新古典主义回归的经济学史。新古典主义复兴最初是由芝加哥大学的弗里德曼领导的,他早在1953年就主张新古典经济学作为经济实际运行方式的描述已经是够好了,因此新古典经济学“不但极其富有成果而且也值得大量的信任。”但对于萧条又怎么说呢?
弗里德曼对凯恩斯反击以货币主义论开始。货币主义者并不从原则上反对市场经济需要审慎的稳定措施的观念。 “我们现在都是凯恩斯主义者了,”弗里德曼曾经说过,尽管他后来声称,他是被人断章取义了。 但是, 货币主义者力主说,只要靠一种程度非常有限的、不超出某种范围的政府干预形式——亦即政府指示央行保持国家的货币供给,也就是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存款之总和,使之处于平稳增长的路径之上——那么这就足以防止衰退。弗里德曼和他的合作者施瓦茨曾说过,设若联储会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大萧条本不会发生,两人声名并因此鹊起。后来,弗里德曼还提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反对政府采取任何刻意的举措将失业率压到“自然”失业率水平(美国目前该率被认为是在4.8%左右)之下:他预言,过度扩张的政策,将导致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联翩而至——这个预言后来为1970s发生的滞胀所证实,这也给反凯恩斯主义运动带来了极大的信誉。
不过,后来反凯恩斯主义的反革命终于远远超越了弗里德曼的立场,跟他的后继者的主张相比,弗里德曼的立场似乎温和了许多。在金融经济学家中间, 凯恩斯将金融市场贬损为“赌场”的观点, 已被“有效市场”理论取代, 这个理论主张,给定所有可能获得的信息,金融市场资产定价总是对的。与此同时,许多宏观经济学家完全拒绝用凯恩斯的框架来理解经济低迷。有的甚至还回到了熊彼特以及其他大萧条辩护士的观点,认为衰退是一件好事,是经济对改变所做调整的一部分。即使那些不愿意走如此极端的人也认为,任何对抗经济衰退的企图都会弊大于利。
不是所有的宏观经济学家都愿意走上这条路:许多人成了自我标榜的新凯恩斯主义者,他们坚持相信政府应起积极的作用。但是, 即使是他们, 也大多接受了这样的观念:投资者和消费者都是理性的,市场在一般情况下都能办好事情。 
当然,对于这些趋势也存在例外情形:有少部分经济学家起而挑战理性行为假设,质疑对金融市场值得信任的信念,指出金融危机带来破坏性经济后果的长期历史。但是,他们是在逆流而泳,无甚进展, 因为他们所对抗的是一种普遍的,现在看起来也是愚蠢的, 自满自大。
http://zouhengfu.blog.sohu.com/131156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