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美国加州的帕洛阿尔托市。1971年8月的一天早上,呼啸的警笛声撕碎了空气中的宁静。几十名大学生被身着警服、眼带墨镜、面露凶光的警员依法逮捕,在邻居们瞠目结舌的注视中,他们被拷上手铐,带进警车。
这便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中一个极为经典的试验设计——斯坦福监狱实验(SPE)。实验的发起者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这项实验最终因为场面失控而不得不提前终止,事后还遭到了伦理界和舆论猛烈的抨击,可在今天的心理学研究者看来,它却拥有很高的实验价值。
没错,说到这儿,你或许会想起一部以这个实验为主题拍摄的电影——Das Experiment。德国人以一个谴责和批判的态度还原了这场揭露人性黑暗的实验。但我个人认为,电影消极的立场根本不足以抹杀这个实验本身的伟大。
我们再回到故事的开头。
津巴多教授为了研究人类在监禁情形下的心理状态,在当地的报纸上刊登了招募志愿者的广告。他们在70多名应征者中,通过诊断式访问、检查有无疾病史、药物滥用史的方法,最终筛选出24名心智健全的大学生(均为男性)作为样本(sample)。这些学生来自美国和加拿大,他们将获得每天15美金的报酬。实验将24名被试分为两组——监狱看守和服刑犯人。为了平均两组样本的智力水平和社会地位,采取了投掷硬币的方法,这说明,这次试验的样本是由随机抽样组成的。为了还原真实的监狱效果,研究人员特意邀请了几名有过多年监狱看守经验的相关人员,以斯坦福大学的地下室为基地,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和装饰。所有入狱的人员,都要进行例行的体检、脱衣、水枪净身消毒。
这里,我先提出一些观点给大家思考。说到底,这个实验其实是在进行一个角色扮演(Role play)的游戏。这就像是在演戏,扮演一个我们并不熟悉,但可以脱离原来自我生活的角色。日常生活中,我们身处一个陌生的环境,参加一个新的工作,结识一些不认识的陌生人——通通需要从不适应、到渐渐进入角色、最终习以为常这个过程转变。这项实验的目的也就在于此,它想知道,是环境改变了人类,还是人类最终改变了环境。这里我还想引用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卡尔荣格(Carl Jung)提出过人格面具(persona)的概念,指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保证社会的认同,为了获得他人的赞许和认可,往往需要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我上课教学生知识,就要和蔼、端庄、礼貌、威严。我参加一个化装舞会,则可以表现得疯狂、魅力、痴迷、陶醉。这是一个人格在不同环境中来回转换的过程——像是不停地拆卸面具一样。再举一个更简单的例子,为什么我们如此依赖于网络?这是不是可以解释为,在网络中我们可以随意扮演自己需要的角色,而不必像生活中这么有强制性?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实验,犯人在一开始就被剥夺了人身自由和公民权利。脱衣,净身,这似乎都在以一个象征的手段来强行要求犯人对自己要扮演的角色进行认同。换做我们自己,我们可能会想,哦,她妈的,他们这么对我,用这么冷的水冲我...可到头来,我现在还是犯人,我失去了自由...可见,这些前提的设置是有它们的用意的。这对犯人和狱警最后快速进入角色起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还是回到实验上来吧!接下来你将看到何以这项实验在日后被人称做“不人道”。因为它的确有些设计上的失败。研究人员要求犯人们带上沉重的脚铐,并且在头上套上尼龙丝袜(像恐怖分子那样),从而达到羞辱的目的。用津巴多自己的话来说:“真正的男性犯人不惧怕穿着,他们畏惧的是耻辱感和被阉割的感觉 (Real male prisoners don't wear dresses, but real male prisoners do feel humiliated and do feel emasculated)
同样,这些脚铐和头套也在不停地提醒着犯人——不要忘记他们的身份,给他们带来压抑感。研究人员还给每个犯人进行了编号,并且规定,以后彼此之间只能用ID号码进行称呼。说到这儿,我们可能还认识不到研究者的用意。我想很少有人能够认识到自己姓名的重要性吧!好不好听放到一边,那是一个人起码的身份,是标识。一个姓名被剥夺的人,后果是十分严重的,长时间下去会让我们丧失自我,逐渐迷失。你知道为什么很多监狱里的犯人都要剃光头吗?从管理的角度上来看是整齐统一;可从心理角度来讲,这无疑是剥夺了人们个性化的权利,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被监狱的规则同化。这涉及到一个社会心理学术语——去个性化(Deindividualization),我们将在后面的篇幅中再做讨论。
不过比起犯人,我们的狱警似乎更幸运轻松些。他们可以自由的制定规则,前提是不能对犯人做出太严重的伤害。他们佩戴木制警棍、特制的太阳镜。据说这些创意全都来自一部电影
Cool Hand Luke(铁窗喋血,著名的监狱片)
实验的第一天在平静中度过。研究报告指出犯人和看守似乎在开始阶段都无法进入状态。看守对犯人的惩罚也是最常见的、伤害最小的体罚——俯卧撑。但压抑的环境还是让第一次冲突不期而至。犯人们开始撕毁身上的号码牌,摘下尼龙头套,用床顶住门不让狱警进入。狱警们也不甘示弱,他们用灭火器喷射攻击犯人,命令他们脱下衣服,来走床铺,羞辱犯人。后来有人提出了攻击犯人心理防线的办法,他们(狱警)指定特殊犯人,返还给他衣物,允许他刷牙洗脸,在吃饭的时候也给与他特殊照顾。狱警们的说法是,“这种做法可以从内部破坏犯人的团结。” (The effect was to break the solidarity among prisoners.) 我更愿意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来理解这种做法。斯金纳 (Burrhus Frederic Skinner)提出过著名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在这里,狱警们采用了正强化(实施奖励)和负强化(撤消惩罚)结合的做法,让犯人们建立起条件反射,从而认识到,“只要我表现好,不再闹事,就可以少受些罪。”
哭泣的819号犯人
可以看到,无论是犯人还是狱警,都在慢慢地进入角色。而且进入角色的速度之快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狱警们不断变换着花招来规范犯人的行为,要知道,在这之前可从没有人教过他们要这样做。事后报告称,5401号犯人曾经试图将试验过程全程爆料给一家地下媒体。可他无疑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他在给女友的信中说自己对于能在犯人中间建立威信的结果感到很满意,很享受。819号犯人表现出了极其严重的心理问题,他要求看医生,并且在谈话中出现了歇斯底里(我们现在又称作癔症)现象。犯人们称这个819号是"难伺候的犯人",他们羞辱他,嘲笑他。津巴多教授询问他是否要退出试验,可他却说要回去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孬种。(可见被监狱生活同化到何种地步,完全进入角色)。8612号犯人在实验进行到36个小时的时候开始出现情绪上的问题——胡思乱想,哭喊、乱发脾气。研究人员一开始认为他是装疯卖傻,想靠这样的“表演”离开这个监狱。研究人员把他单独叫出来,并且告诉他:如果你回去告诉其他犯人,不要再反抗,不要再闹事,你就可以免受狱警的欺负。8612果真这么做了,他和别人说,谁也别想离开,谁也别想退出试验。并且开始尖叫、怒吼、恐惧、失控。可在后来的报告中来看,这位8612号犯人其实是真的很痛苦,这不得不说是实验人员一个重大的失误和疏忽。
接下来我们长话短说,这项实验后来发生了一次暴动,8612号犯人策划了一次越狱,想要放走所有的犯人。研究人员费了很大的力气、求助并动用警力才镇压住这次反叛。事件过后我们可以看到,狱警们采取了个更加严厉的措施惩罚犯人——当然都是极具羞辱性的,比如强迫他们用手去擦拭肮脏的马桶(这点在同名电影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看守很快形成的施虐心理可以从他们中的一个人说的话中看出来。实验开始前,这人说他是位和平主义者,不喜欢进攻别人,他无法想象自己竟然会虐待别人。到第5天,他在日记中说:
“我把这人(一个囚犯)挑选出来进行特别处罚,因为他极想受到这样的处罚,也因为我特别不喜欢他……新囚犯(416)不吃这种香肠……我决定强行让他吃,可他还是不吃。我让食物从他脸上流下来。我无法想象是我自己在干这样的事。我为逼迫他吃东西而感到内疚,可是,因为他不吃我感到更火。(《心理学的故事》 墨顿·亨特著 李斯译)
实验进行到第五天,有学生的家长出面要求通过律师和法律释放他们自己的孩子出狱。尽管津巴多教授竭力解释这只是一个实验,并不涉及到违反法律的问题。但最终,这个计划耗时两周的实验还是只进行了六天便提前流产了。与此相应的,大部分扮演监狱看守的学生感到意犹未尽,而扮演犯人的学生则很长一段时间才能从角色中蜕变出来。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揭示了一个有机个体是如何在环境和行为的影响下改**度的。一个善良的、守法的公民,何以能在短短的几天之内展现出如此的暴力和虐待狂倾向?而一个独立自由的公民,何以能迅速的进入犯人的角色无法自拔?我们又会反问,为什么会有纳粹的屠杀、日军侵华、美兵虐囚这些血腥的例子?这些普通的人为什么能迅速的蜕变成杀人不眨眼的机器?这不光是津巴多教授希望揭示的,更是我们大部分人都渴望理解的?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的人心真的是如此残酷和黑暗么?为了理解这些,我们可能需要知道很多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术语:比如
situational attribution (情境归因)、dispositional attribution (性格归因)、cognitive dissonance (认知失调)、Group Polarization (群体极化)等等等等。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中详细讨论这个问题,并且顺便谈谈另一个著名而又有趣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来自耶鲁大学的米尔格拉姆实验(Milgram experiment)。
本文在叙事部分和图片部分引用并参考了津巴多教授的实验记录和报告,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这里了解更多有关实验的详细内容
http://www.prisonex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