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经济学家需要职业精神
 近来,有关什么是真正的经济学家的争论持续升温。起初,一位不知道是否了解经济学的社会学家发表了他的“国内合格的经济学家不超过五个”的观点,随后又有多此一举的社会调查说只有两个经济学家的公众信任率超过10%等等,还有媒体将经济学家群体对此不予置评说成是“集体缄默”。这让我充分了解了我国公众对于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无知。
 其实,那位社会学家所说的合格的经济学家不超过五个的言论,也仅仅是一个虚指,只可以理解为合格的比较少而已,况且他的所谓“合格”的标准也未明确。对于一个社会学家这种“荒唐”言论,国内经济学家不予置评,主要是因为这类言论不值得反驳。但是没成想,国内的媒体如此在乎所谓经济学家的标准问题,尽管自己对于经济学家这个职业,甚至是什么是经济学都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连篇累牍地发表起各种怪论来,还不明就里地做起所谓的调查——经济学是一个专业领域的东西,公众能够或者需要对经济学家的真伪做出判断吗?公众和媒体都需要补补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了。
 对于这种误解,经济学家们肯定觉得郁闷和委屈。要不就有一个经济学家感到愤怒呢?其实,经济学家们也没有必要感到愤怒,因为公众对于经济学的无知,只能说明经济学家对于经济学知识的普及程度还不够,甚至经济学家的形象在公众心目中还不够“真正”。如此以来,我们就需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经济学家,或者真正经济学家的标准是什么。
 “经济学家”是什么东西呢?中国历史上没有所谓的经济学家,这个词汇是从日本传过来的,英文叫做“economist”,意思是学习、研究、应用经济学知识和工具的人;用中文可以翻译成经济学家、经济学者、经济学研究人员等等。中文里面的“家”的称号,则具有浓重的中国文化色彩,意思是“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有丰富实践经验及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而所谓“大家”就是“知识渊博者,博学的人”。从这里面看,我国对于某某家的称呼并不含有那么多道德色彩。
 既然所谓经济学家不过是从事经济学理论研究和经济活动的人,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经济学家同样是一种职业,或许也仅仅是一种职业。这样我们就可以从职业的角度来看待经济学家的真正含义。
 首先我们先看看都有哪些人在从事经济学理论和活动,或者哪些人能够称为经济学家。2003年北京日报有文章将经济学家分为十种:决策圈经济学家、“议会”经济学家、方案经济学家、讲坛经济学家、课题经济学家、绿卡经济学家、公司经济学家、民间经济学家、诸侯经济学家、报章经济学家。尽管这种分类口径并不一致,标准并不统一,但是仍然可以让我们对经济学家这个职业群体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其次我们要看看经济学家们的职业精神。从事任何一个职业,都需具备职业精神。经济学家既然也是一种职业,那么经济学家就必须具备经济学家的职业精神。需要说明的是,我不喜欢用“职业道德”这个词汇:职业精神与道德的主要区别是道德具有浓重的说教色彩,当然可做可不做,而职业是用来谋生的东西,是必须做的事情。
 经济学家的职业精神是什么呢?这个似乎很难明确界定。但是作为职业,从事该项职业的人一定要做到自己所承诺或者合同中约定好的事情。由于现代经济学研究分为规范经济学和实证经济学,经济学家可以在实证经济学方面可以进行硬性评定外,不同的经济学家群体在规范方面就存在很大的差异了,这也是为什么不同经济学家对同一事件和现象可能有多种解读的原因。这里不可否认存在着利益驱动的问题。比如拿一个公司经济学家来说,首先他是一个经济学家,具备经济学家通用的语言和工具;其次他还需要用经济学知识和工具为公司创造价值——这也是其职业要求所在。而此时,对于可以有不同解读方式的经济现象和行为,他当然要根据经济合约为公司利益鼓与呼。与此作为对比,政府经济学家的言论当然要从有利于政府的方面进行解读。所谓利益代言人的说法,其含义正是如此。
 说到这里,我们就应该容忍有经济学家为企业代言、为政府代言等行为,因为这是他们的职业,比如国内外大型投资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但是不能容忍的是,身为政府经济学家,本应该从国家利益、政府利益出发发表言论和观点的,但却站在个人利益立场上为某个或某些企业团体代言,这就违反了经济学家的职业精神,这是不可容忍的。
 经济学本身并非像物理学一样的硬科学,而是对其大若象的“经济”做出研究和解释的社会科学;而“摸象”的角度不同,结论必然不同。我们没有不能根据经济学家们对于某经济现象的观点差异来评判谁是真正的经济学家谁是冒牌的经济学家,判断他们之间区别的标准只在于他们是否足够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