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消费品升级趋势下,快时尚品牌正越来越不受待见,昔日快速扩张的营销法宝,如今反倒成为巨大包袱。消费者迅速流失,令快时尚军团们纷纷踏上增长放缓列车,如何走出困境成为快时尚企业共同应对的难题。
近日,Zara母公司Inditex公布全年业绩(截至2017年1月底),销售额、净利润均符合市场预期,但毛利率却再度出现收窄,录得8年来最低。
毛利率下跌,很可能是受到中国市场影响。从2013年起,Zara在中国市场便不断扩张,但在2016年却出现放缓,仅新增门店15家,拓展速度不及预期。

Zara还算是活得比较滋润的,毕竟没有亏损。其他竞争对手就没有这般好运了,H&M、优衣库等经营压力倍增,业绩跌跌不休,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
此前,快时尚能够迅速抢占市场,反应快速的商业模式是其致胜法宝,凭此实现了高速发展、疯狂扩张。然而,加速扩张门店的同时,盈利能力却没有相应增长,给快时尚企业造成很大压力。
换句话说,快时尚行业之前的发展重心在于“快”,快在设计、生产、更新、销售等各个环节。这种盲目过分地追求快节奏,带来的弊端很多,如质量不佳、设计感缺乏、涉嫌抄袭、无法突显特色等。
所以,在消费者新鲜感退去以及消费结构升级后,快时尚品牌的衰落几乎是必然之举。未来如果没有太大变化,恐怕会继续维持缓慢发展。
快时尚品牌需要清楚,当消费者逐渐成为服装产业链的主导,在服装上会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喜好与需求,主流的消费理念转向个性化、多元化,并摆脱模仿性消费。
如今的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品质,并逐渐追求个性化和新颖度。快时尚品牌显然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变得大不如前,行业集体遭遇滑坡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对此,快时尚企业未来要调整门店,放缓扩张步伐,重新回归质量与设计上来。同时,或许要放弃“快”字方略,在渠道、产品定位、市场推广等方面颠覆革新。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快时尚行业商业模式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分析,我国作为全球服装市场大国,人均服装支出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快时尚依旧有足够的潜力可待挖掘,但必须做出调整,适应新的市场。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