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这位驴腮码了这么多字,本人不给予回应,似乎过于冷酷。考虑到这些内容与本主贴相关,所以就在这里进行回复。
既然你自己都已经把劳动价值论中劳动耗费规定为劳动的本质了,那么商品的本质就是这种耗费的对象了。换句话说,这种耗费的对象既然就是劳动,而所耗费的对象又是商品的本质,那么商品的本质不就是劳动吗?
所谓“劳动耗费”,“劳动的本质”和“商品的本质”,这在物质层面这个内容上没什么区别,区别只是表现形式而已,所以你把这些概念用物质内容串连起来,也无什么大碍。
那么商品其实是一个抽象的范畴,你的困难就在于抛弃了可以集合概念就无力对抽象的概念进行再抽象,也就是说,你无力把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剩余价值抽象为价值,所以,当你读到“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时,你当然不是从抽象的高度上去理解这段中文,更没有去核查其它语种的版本,然后就拍脑袋用你那低劣的智商把价值看成是商品,然后把劳动看作物质的消耗,又把这种物质的消耗和商品联系在一起,就象拼七巧板一样把不同部分的劳动拼在一起作为价值的组成部分。我真的很奇怪你怎么没有把西里尔字母拼成几何图形来理解代数在空间上的意义呢?
何言“无力再抽象”,当你把商品从使用性角度看待的时候,商品就是使用价值;当你把商品作为货币价格看待的时候,商品就是交换价值;当你把两种不同的商品化作相同的使用价值,且对比形成一种量差的时候,这个量差就是剩余的使用价值。
理解“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这根本不需要什么“抽象高度”,而是直指或直接等于,你不过在故弄玄虚,装腔作势而已。
价值作为形而上的概念,必须有形而下的呈现。这是西方认识论的基础,就象黑格尔那里精神不是通过一缕青烟来表示的,而是通过现实的表象来说明的一样。所以,价值在实体上,也就是在科学的唯物主义理论那里,是通过商品来表现的。但是当马克思说价值的实体如何的时候,他不是在说商品,而是在说商品的本质,这个本质也就是价值的实质——劳动。但是,在中文里面,本质和实体用法是有区别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形而上,而实体是形而上的物质表现。也就是说,中国人和西方人恰好相反,在西方,他们把物质的东西看作是虚的一面,而把本质看作是实在,但在中国人这里,我们说物质的对象是实体,而把概念或者精神看作是实的对立面——虚。
因为你看不懂这一点,所以,在你那里,就把价值这个商品背后的本质也当作可以象黄金或者塑料积木一样可以分割的对象来谈论,完全不顾价值是通过商品这个价值的实体来测度的。所以我建议你把这个实体换作另一个或许你可以理解的词——载体。
价值的实体是什么,这可以人为的事先规定,黑格尔规定为“一缕青烟”的精神,马氏从具体劳动这个实体抽象出价值来,所以马氏必然要规定这个价值的实体为劳动,这是他不二的选择。至于价值的实体或劳动怎么与商品建立起本质的一致,这就正如本人所说的那样,要在使用价值或物质耗费层面看待它们,才能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视为本质相同。可是,这是本人的观点,你却拿本人的观点来对马氏张冠李戴,接着又花里胡哨的玩弄一番什么东方人西方人区别的噱头,以什么“载体”来对“实体”进行鱼目混珠,暗渡陈仓,借机洗脱你对马氏概念狗屁不通的行迹,这种伎俩也太拙劣了。
再说,马氏肯定要把劳动或价值的实体与商品或劳动的对象进行切割划开的,否则他把所谓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区别开来,何以被你等马辩士吹嘘成“伟大的发现”?你倒好,还一味的用一个什么“载体”去跟它的“实体”鱼目混珠,你这种行径实际上已不仅仅是在为自己理解上的狗屁不通进行狡辩,还属于在恶意阉割马氏政经理论的那个“点睛之笔”了。这一点,你那个驴脑当然是永远想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