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经管百科 爱问频道
4967 10
2009-09-1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第8题第3问的答案是否有问题?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第8题第3问,第182页。
答案貌似很正确,使用教材前面提到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MPL/MPK=w/r,但是问题是这个均衡条件是在两种可变要素时才成立的,通过使得该均衡条件成立。而在短期K是固定的,在给定产量的条件下,均衡条件未必可以达到,但是可获得短期最大利润,如P=MC点(完全竞争市场)。假设P相当高,此时厂商的在AC最低点以上的平均成本营业,但可以有最大的利润。
参考答案:K=50,然后据均衡条件推出L=K=50,继而推出Q=50,此时实现最大利润,带入给定的价格P=100,计算出最大利润(1725)。
其实代入Q=32,可算出,此时利润>1725。
如果按参考答案的逻辑,Q不受价格P影响???
如果假设P=10000,K固定,L成本不变,那么产量还是25吗?显然不是。MR=MC决定的产量,P的变化,Q一定要随之变化。不在均衡条件,利润最大。
个人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9-11 18:37:27
楼主理解错误
首先,对于生产函数Q=f(L,K)和成本方程C=w.L+r.K来说,在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点上应该有MPL/ w=MPK/ r,
也就是说,这里求出的Q是在既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产量,最大供给量,而不是需求曲线中的需求量。
其二,在完全市场中,默认市场能消化单一厂商的全部供给。此时,销售量=供给量
其二,对于完全竞争市场,生产者是价格接受者,价格既定100。则销售收入=供给量*单价
利润=收入-成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12 15:21:48
2# 蚀月妖星
为什么K=L=50是最大产量呢?增加L的投入,不是产量增加吗?
增加1个L,成本为5,而根据生产函数,算一下可增加x个Q,于是可增加100x收益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12 15:25:07
产量并没有给定,L也没有外生给定。设想产品价格是1000000000,那么还要坚持K=L=50,来生产25个产品吗?
为什么比大批量增加L投入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12 23:07:37
4# zian
请把具体的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发过来,我学的曼昆,没有你们的教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12 23:22:29
仅从理论上推断,
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p= f (L,K)

等成本曲线是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数量最大组合所形成的曲线。如果资本和劳动的价格分别为w、r,资本和劳动的投入量分别为L和K,总成本为C,那么C = w*L + r*K。
在生产的经济区域内选择任意一点进行生产都是可行的,但厂商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必然选择最佳的要素投入组合。这个最佳组合点就是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的切点。
在切点,两条曲线的斜率是相等的。-MPL/ MPK = PL /PK
用公式表示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为:MPL/PL = MPK/PK
它表明:当生产者花费在各种要素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的边际产量相等时,生产要素达到最佳组合。即在既定的产量目标下使成本最小或在既定成本条件下使产量最大
所以说,原题必定给出成本固定这一条件,也就不难用上述公式求出k和l,余下道理同二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