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1692 4
2009-09-13
对于科学,首先我们要抱着一个信念:每一个现象背后都有其规律。现象的存在是靠主观的判断。而认同,共信则需客观。这种规律可能是一种经验,亦大可通过验证,一般化,上升为经验科学。

在“理论”(这里加引号的意思是:套套逻辑严格意义说不是理论)中存在两个极端——特殊理论与套套逻辑。特殊理论因为理论内容过多,失却了一般性。套套逻辑因为空洞无内容而没有解释力。但套套逻辑可能会为我们提供一个看问题全新的的视角。

我们必须在这两极中将可被事实推翻的含义,推到不被事实推翻的边缘。并且,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可被证实的)。

以上是咕咚根据张五常《经济解释》卷一《科学说需求》的第一章《科学的方法》总结的。有鹦鹉学舌之嫌。希望集思广益,一起讨论这个中国人相对薄落的一环——科学方法论。

大家可以推荐讨论题相关的书籍,文章;可以举出实例阐述自己的看法;可以反对……不限制一切有逻辑的经济学相关的思维活动。

……




第二讨论室http://blog.sina.com.cn/gudongeconomics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1-3 00:09:26
我也喜欢“科学”这个议题,因为不管之前是打铁还是买菜,现在正在进行的和以后很可能继续的就是这项“事业”(韦伯称),因而很有必要思考它的意义。有人说“科学是一种群体性的生活方式”,也有人说“科学是一种态度”,却不问结果如何。都对,但对于坚信现象背后的规律,我认为不如坚信规律之外存在变异,能对变异作出解释,并且减少变异,可能是科学更重要的用途。对于做研究的过程,科学更多地不在于研究的结论多么精妙,而是体现在你能否对研究过程和结论作出反思,对于研究误差的估量,以及对于研究缺陷的挖掘。对我来说,科学是种信仰,带着它,我就不怕推倒重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3 00:17:29
对了,有兴趣可以看看经典布劳格的《经济学方法论》,库恩的《科学革命的范式》,萨顿《科学的生命》(惟妙惟肖,很通俗,很有意思),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实用一点还可以看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和《发现的种子》,等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3 02:29:1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