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我去年写的。
因为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见得用人民币和美元都在贬值,只是美元贬的较快这种简单的解释。
欢迎大家讨论
稍微了解中国国情的人都知道中国目前的国情是一方面不断增长的物价水平;另一方面是人民币汇率持续提高。看起来这两者之间似乎是矛盾的,在国内市场上,参考国内物价水平,人民币的购买能力是下降的;但是在国际市场上,人民币的购买力却是提升的。那么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个人认为首先要认识两个事实。
事实一:人民币的货币发行并不是完全掌握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手中
长期以来大家都有一种错觉,那就是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法定货币发行机构,理所当然的掌握着全部人民币的发行工作。但是我要说的是,由于我国目前所实行的结汇制度,因此人民币的货币发行权并非全部掌握在中国人民银行手中,更主要要的是受制于经常性帐户的情况。事实是这样的,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盯紧美元的固定汇率政策,而所有对外贸易产生的顺差收入都是放入中央银行的,宏观表现就是我国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每增加一美元,那么以1:8的汇率计算,中国人民银行必须发行8元的基础货币,以实现固定的汇率政策。因而我们可以这么说,人民银行的基础货币发行量和我国的外汇储备是相关的。
事实二:CPI增加原因就是货币供应量增加
稍微关心财经新闻的人都会发现,对于通货膨胀的解释有无数中,什么结构型啊,成本推动型,需求拉动型啊。我认为这些都是骗人的,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纸币的发行量增加了。为什么贵金属做货币的时代没有通货膨胀,只是在纸币时代才会有通货膨胀?很简单,因为贵金属不会超额发行,而纸币可以无限的印刷,当纸币的发行量大大增加时,而货币的流通速度又保持不变,根据费雪方程,物价必然上涨。
我们知道货币的流通总量如果按照M1口径计算的话,应该等于基础货币乘以货币再生乘数,这个乘数和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有关系。因而如果要控制M1口径的货币,那么首先要降低基础货币的发行量,根据事实一,那么在顺差继续增加的情况下就必须提高汇率;其次要控制货币再造,这样的话就要提高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这些策略就是我国现在正在实行的政策。
但是应该看到的是随着人民币汇率的提升,中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将会下降,这样国内经济的压力会增加,国内通货压力又会进一步增加。如果不提高人民币汇率,国内通货膨胀会大规模发展,结果显然会造成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这一点是政府不愿意看到的。在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各执木棒两端的情况下,如何把握这个木棒,个人觉得这是2008年中国经济的最大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