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虽然呈现回暖的状态,但是长远看,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重,地产等资产价格偏高,导致中国城市居民的负债率过高,某些城市居民的负债率甚至已经超过西方发达国家。这些问题恰恰证明了政府无奈的决策。
大量的资本家为了维持经济产品的运作,不断向银行或者地下非法放贷公司借贷,这样的行为一方面看好像是经济回暖,充裕市场流动性的行为,一方面又体现在,更多的企业并不能依赖自身的力量创造更多的企业利润,企图依赖货币的膨胀来缓解自身的压力,这样的行为间接的导致了货币的泛滥,而这些过多的货币并没有流入到劳动者的手中,而是直接或者间接的流入到股市、地产等。这样的行为创造了虚拟的牛市,一个用钱创造的虚拟繁荣,而真正的消费团体不是因为保值、投资或者害怕资产涨价过快而宁愿用明天的货币来服务今天的社会,很多人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负翁,这样如何能真正抬升居民的消费能力?而因为市场劳动力的过于充裕,产能的过剩,货币价值的低劣,导致人挤人,这样的社会形态恰好为资本家所利用,不断压低劳动筹码,而最终导致货币不能有效流入到能真正拉动消费的劳动者手中。所以今天的繁荣是不真实的,也是极端的泡沫。在泡沫中是最好也是最容易赚钱的,但是所承担的风险一样是最为巨大和残酷的。
猪肉价格的上涨是最好的产能过剩的证明,很多人会奇怪,这怎么可能?是的,就是可能。试想一下你是一个养猪户,如果说市场上猪肉贵,按理大家都会去养猪,这样猪肉按照市场的定律应该会趋于缓和,但是我们还是没有明白猪肉为什么贵,其实,人都是很实在的,养猪人自己也知道,猪肉贵,但是猪肉贵为什么不养猪呢,答案很简单,是因为养猪不赚钱,或者赚钱少。大家都知道的,猪这个东西是市场化的产物,而我们所生活的市场化是由合理的工资所支撑下的,是有国家的硬性指标和保障下所运行的,而养猪户,或者说那些农民,他们的市场化确实是没有保证的,外面都在涨工资,资产价格不断再被炒高,连猪饲料,菜肥料都涨上去了,但是农民的保障呢,养猪人的“工资”待遇呢?其造成的结果是吃猪的吃不起,养猪的养不起。这个问题的源头是在于市场化中的非市场结果,也是市场化制度中的一种缺失。
猪肉是滋补的,但是也是贵的,因为养猪是为了发财的。不赚钱是没人养猪的,猪肉贵不一定就利润高,可能还是亏本的。
我们在读人民报、解放日版、文汇报等等最近的报纸上可以看到说,宽松的货币政策信贷等资本推动本次行情的上涨,这点不错,但是要知道,将股市推的如此之高,不是实体经济拉动和信贷这些真正白银所堆起的,而是资本家借助信贷和自身的资本借用资产市场的杠杆原理所放大的,这样的行为是及其危险的,资本家迫不及待的推高资产价值以方便出手,借用微小的杠杆崛起最大的利益,其实他们付出的是极少的代价,当能获取及其丰厚的利润,而最终终究是要有人为这样的虚拟买单的。一夜之间钱去了哪里的故事,也可能在我们身上发生。是不能不值得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