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垄断下的石油行业,民营油企的日子似乎一直都不好过。苦寻油源、大面积停产、集体亏损……地方炼油企业似乎成了悲情角色。 《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地炼真实生存状态到底如何?在中国推行成品油新定价机制半年之后,CBN记者赴地炼最为集中的山东省展开调查,试图还原一幅真实的地炼图景。
亏损、赚钱?
初秋时分的东营市,笼罩在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中。这里地处山东北部,黄河入海口。千百年来,黄河携带黄土高原的泥沙,造就了这片“共和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土地”。1961年4月16日,钻获胜利油田的消息彻底改变了这里的一切。当年的东营村因油而兴,发展成今天人口200万、工业产值超4000亿的东营市。
在市区宽阔、平坦的沥青路上,行人稀少。经过改装的斯太尔、解放大卡车呼啸而过,身后拖着的硕大油罐上印着醒目的“严禁烟火”、“爆”字。
“这都是外地来我们这里炼油厂拉油的,河北、河南、山西的,还有东北黑龙江的都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东营就靠油活着。”司机崔师傅向窗外努努嘴。
凭借坐拥胜利油田的便利,山东的小炼厂一度遍地开花。1998年石油业大重组,地方炼厂遭遇清理风暴,众多地炼被关闭。最后,全国仅保留下82家地炼,山东占到了21家,其中又以东营最为集中。如今,这里成为了北方地区三大石油公司之外最主要的成品油供应方。
近年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巨头日渐强势,地炼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声音屡屡见诸报端。
循着油罐车的踪迹,崔师傅将记者送到了位于市区的一家炼厂。该厂拥有125万吨/年常减压—氧化沥青联合装置、25万吨/年常减压装置、2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各一套,还正在建设一套40万吨的重催装置,总加工能力即将超过200万吨,在当地属于中型水平的炼厂。
在厂区门口,记者见到这样一幅景象:在一块1000平方米见方的空地上,停下了二十几辆油罐车,还有陆续到来的卡车按着喇叭寻找空地。司机师傅三五成群地打着扑克,等待进厂装油。
“亏损?”该炼厂的负责人王经理还没听完记者的问题,就哈哈大笑起来,“要是亏损,我们厂子还开着干啥?你看那些排队的车,每天至少有六七十辆,多的时候上百辆。都停不下了,我们准备在场子北边再扩建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