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这个论坛上发话题,我是厦门大学金融系的,希望不会因为说的太没水平而给我的学校丢脸。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几乎一致的将股市如今的惨淡归结为制度设计的不合理,认为股权分置是造成股市走熊的罪魁。我的看法是制度设计固然有不合理的地方,投资者自身素质不高甚至可以说是造成如今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之一。我认为中国股市里没有一个人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投资者”,基本上是有着强烈赌性的投机客,这是中国的股票能够以超过账面价值(姑且不说这账面价值有没有水分,就算有,在意的也只是真正的投资者)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价格发出去的基础,这在在成熟市场我认为是不可想象的。我不禁要问那些将血汗钱投进股市的投资者:你以那么高的价格买那么一点资产,是为什么?得到的答案会是: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去呀。如果多数投资者都抱着这种动机,A股市场就根本是一个合法的金融传销的场所,股民们玩的就完全是博傻游戏了。人们常说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但在中国例外。我认为,股市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其前提是它本身的确是一个投资场所,股票的价格要能真正反映企业资产的价值,否则价格信号就会失真。高素质的投资者,健康的投资文化,是股票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失去了这个基石,再好的制度设计,其效果也会被大打折扣。
我认为,如今的股权分置改革,多少有股民以人数之众要胁政府的嫌疑,博傻游戏玩不下去了,游戏者又不愿为自己的错误买单,才想到让政府补偿,并且摆出流通性溢价这种和目前问题没有紧密关联的理论,这是缺乏令人信服的理由的。说的稍显激烈,这是当初自己要以那么高的价格来买在公司里的不成比例的权益,公司并没有在权益比例上作任何隐瞒和欺骗,如今又认为你买的东西不值这个价,想反悔赖帐的表现。国有股“暂不流通”,并不是说永不流通,投资者买了公司的部分权益,你管我这部分权益我卖还是不卖?说白了,对国有股的流通性敏感的,是投机者,投机者在乎的是相对价格而不是绝对价格,如果国有股大量以低价入市,股指必定下移,这是对投机者们--也就是现在的A股投资者们的致命打击。反之,如果股市里的人的动机的确是投资,以便宜的价格买到的股票--除非宏观经济环境或者公司基本面发生了大的变化--永远是便宜的,价格更低的国有股入市,只是说明有更廉价的股票,也就是更好的投资机会来了,是好消息而不是坏消息。当然,这前提是现在的A股的确便宜,国有股的确是以更低的价格入市。
中国股市股价多年以来的一个恒定不便的特点就是股价虚高,股民当然不愿意股价下跌,由于建立股市的初衷--为国企改革融资--的错误,政府也不愿意股指下跌:更高的股指国企就能以更高的价格IPO和再融资。股权分置使大股东丧失了手中股票对股价非理性攀升的制约,这也是股市里存在众多庄家的基础之一。如果政府想还股市以本来面目,股指下跌是必然的过程,除非国有股股东以极高的对价“补偿”流通股股东。
新手上路,还请高手不吝赐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5 11:09:00编辑过]
呵呵,不知道楼主是师兄还是师弟或者同界的
股权分置的制度问题由来可以追溯到当年建立股市的时候,楼主的分析完全是从感性的角度.有没有参考一下美国的股市制度??一个多么完善的退市机制.
在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价格方面肯定是不能够相同的,流通是个什么概念?为什么IPO的发行总是有溢价?而且是在大家都知道溢价的情况 下还是溢价(没有人套利?)这就是流动性溢价............
另外股市是晴雨表这个结论是从哪里得出来的,是托宾的Q理论,但是 在中国由于股市和投资本身的鸿沟----市场准入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的不完善,使得这个理论根本就 不适用.
另外,由于 中国的资本市场极不发达,因此广大投资者根本就没有其他投资途径,拥进股市也是常情......
所有这一切其实是证明了我们早逝的英才 杨小凯的后发劣势的观点
同意楼上的观点,制度设计的缺陷是真正的原罪。不能将责任放在投资者身上,“好的制度使坏人变好人,坏的制度使好人变坏人”。
看看宝钢权证。宝钢权证为什么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恶炒,我们固然可以说这是庄家的恶意操纵,但原因就这么简单吗?我认为不是。证监会、上交所不是介入处罚了一批为虎作伥的营业部嘛,那又怎样,不还是一样炒。所以关键不是投资者,也不是存在庄家。
如果证监会、交易所有大智大勇,能果断推出有操作性的、门槛不高的创设机制,使权证卖空机制不再是“画饼”,我相信再凶悍的庄家也不敢恶炒权证。
再补充一点,实际上,权证的卖空机制是权证合理定价不可或确的重要环节(权证是衍生产品)。没有卖空机制的权证市场是很难找到合理定价的。不知我们的监管层到底想干什么?能干什么?难道非要等权证交易象国债回购交易那样搞的局面难以收拾之后才跑来拾掇残局!
我是证券从业人员,我认为把投资者的巨幅亏损归咎于投资者是不公平的,我们的证券制度从来没有给予普通投资者一个公平的市场机会,信息不对称暂且不说。
管理层从来保护的是谁的利益?筹资者的利益。
上市公司给过投资者回报吗?没有。
投资者能干什么?只好炒做了,这是市场设计所然。认为游戏规则不公又能怎么样?用脚投票而已。
我认为是市场制度设计造成了国内股市这样的格局,QFII代表了成熟市场的投资资金,来到了中国股市他们就做长期投资了吗?还不是炒一把就走。
如果股票是真正的不流通的,就不会有价格,价格是在交换中产生的,所以“非流通股的价格”其自身本来就包含着一个悖论
但是说非流通股流通就侵犯了流通股股东的利益,窃以为这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中国股市股价虚高,这些年股指持续下跌是一种挤泡沫的过程,缺乏相应的公司业绩支撑的高股价高市值是不能长久维持的,前几年我们的股票市值达到了好几万亿,我认为这不是我们自豪的理由,更应是我们担忧的对象。
一个健康的股市,有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是很正常的,甚至必要的,两个市场价格有差异,也是正常的(通常是场外略低于场内),套利者的存在使二价格趋于一致。
对四楼:众所周知,资产的价格是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之和,但我看不出那些上市公司的预期未来现金流的现值和多年来的股价有什么关联,无论是以多么低的贴现率。所谓流通性溢价,我的理解,是指流通性好的股票应该有更高的价格,这也是场外交易价格常略低于场内价格的原因:场外交易通常是大宗交易,数量大的股票其流动性低于数量小的股票(你很难在场内以同一价格卖出大量股票)。托宾Q理论,据我所知,不大经的起实证检验,我认为,股市晴雨表的作用,更多表现在国民经济想好,企业效益趋好,股票收益率增加,股价也趋于上涨。中国的股价多年来已经高的对公司的业绩反应麻木的地步了,公司报表几乎演化成了炒作题材。准入和推出机制的不合理,不能构成投资者购买价格虚高股票的理由。
五楼:宝钢权证的被恶炒,你觉得“关键不是投资者,也不存在庄家”,那您认为应该是谁?市场还存在其它参与者?权证的创设机制固然不合理,股民们如果头脑冷静,不陪你庄家玩,我相信很难被恶炒。我甚至认为,中国股市多年来的实质甚至都可以说是股民们陪庄家玩,陪上市公司玩,最终又玩不过人家,最后哭闹着向政府“索赔”!
我呼吁六楼看待问题理性些,特别是那句让人哭笑不得的话:投资者能干什么?这里摹仿鲁迅先生的口气说,今敢谨答曰:可以把钱存银行,可以买国债支持国家建设,万不得已,可以回家种地。又何苦往庄家口袋装钱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7 16:46:40编辑过]
对四楼:众所周知,资产的价格是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之和,但我看不出那些上市公司的预期未来现金流的现值和多年来的股价有什么关联,无论是以多么低的贴现率。所谓流通性溢价,我的理解,是指流通性好的股票应该有更高的价格,这也是场外交易价格常略低于场内价格的原因:场外交易通常是大宗交易,数量大的股票其流动性低于数量小的股票(你很难在场内以同一价格卖出大量股票)。托宾Q理论,据我所知,不大经的起实证检验,我认为,股市晴雨表的作用,更多表现在国民经济想好,企业效益趋好,股票收益率增加,股价也趋于上涨。中国的股价多年来已经高的对公司的业绩反应麻木的地步了,公司报表几乎演化成了炒作题材。准入和推出机制的不合理,不能构成投资者购买价格虚高股票的理由
对于股票的定价完全是一个没有结论的东西,不象债券有可预期的现金流.在中国股票的根本不象国外有固定的分红机制,因此在中国没有投资者是冲着股利去的,全部是资本利得.......而且中国的投资渠道少这的确是事实,楼主看看从90年代人们手中开始有钱来的各种资产的热度就可以看出,最先是粮票,然后是邮票,外汇,债券接着到股票,再到房地产,再到基金......每次都是一个资产热过换另一个,这说明了什么??中国的投资方式实在太少了...另外在托宾Q理论的问题上,楼主股票收益率的增加,请问在中国目前的分红机制下以什么判断股票的收益率增加??不就是资本利得,而资本利得的提高再造成股票价格的上升.....其实楼主自己已经陷入了自己所说的投资者盲目投资的博傻中了.另外在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价差实际上就是流通权造成的,(不知道楼主有没有听两三周前郑老师的股权分置改革讲座) |
另外为什么说制度的缺陷造成了中国股市目前的情况呢?两个字"圈钱",股权的分置造成了非流通股股东即大股东在实际上占有了流通股股东的资金,因为公司的大部分资本实际上是流通股股东的资金,而由于非流通股股东的股票数占优使得他们几乎无成本的挪用了本来属于流通股股东的权益,这时候中国股市的股票数和退市机制的缺陷就显示出来了,在美国公司如果不是很有实力是不敢上市的,因为如果IPO不成功被退市的话,那么公司的声誉就全完了,...
说的好累啊,
PS:楼主住芙蓉十不?
我也是个证券从业者,看了楼主对几个回复的观点,想说说自己的看法。也不是什么看法,只是讲一个事实:股价是可以用资金托起来的(所谓强庄);炒作也可以不必实际换手(所谓对倒)。所以庄家玩时,可以不需要普通股民参与,但一旦参与可能就套牢。
这好象也是机制设计问题吧。
任何国家的股市都存在资本利得,但窃以为资本利得必须以红利或者获得红利的预期为基础,或者说,一张股票的价值体现在--而且仅体现在--红利收入的多少或者企业的清算价值。否则就会沦为张卫星所说的“捐钱证”,博傻工具。试想我买回一只母鸡,它既不下蛋(分红),我又不能将它杀掉吃了(清算),将这母鸡长期养着(这需要机会成本)的好处何在?上市公司不分红也是投机的重要根源。
我认为流通权和流通性是不同范畴的两个词,前者是制度安排,后者则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场外流通的股票流通性弱于场内交易股票,但流通权是没有区别的。前面的帖里我提到过,如果真是非流通的,就失去了谈论价格的基础。但即便由非流通变的流通起来,就侵犯了流通股股东的利益,这种提法无论如何很牵强。
郑振龙老师在讲座上的观点,有不少我是反对的,大多不记得了,记得的有这么两点(如果我没听错的话):股价高时进行改革的时机更好;改革后应立即赋予大股东流通权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前者我认为几乎不用讨论:即便靠经验也能得出“股价越低改革成本越小”的道理。对于第二个观点,我的看法是,价值要由价格体现,在没有足够的资金可以流入股市接盘前,价值再高恐怕也难以体现在价格上,这样不论是对大股东还是现有A股持有者,都是损失。郑振龙老师的模型有些深奥,但愿我对他的观点的理解不是因为我的水平不够而误解了先生。当然,我的观点和老师前提条件都不同,我的看法是要求大股东支付对价,其本身就缺乏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虽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该支付对价)。
十楼的第二段我完全没意见,所以我才在发起帖里说到制度设计不合理,投资者素质不高也是原因之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9 11:53:04编辑过]
对11楼:我认为任何庄家的操纵股价,如果没有中小投资者们“奋不顾身”的跟随,都是无本之木。让一个人的左手和右手掰腕子(如果能掰的话),不论是哪只手掰倒哪只,那个人,是嬴家还是输家?
对12楼我的看法是:市场不存在强买强卖,一个巴掌拍不响,当初投资者如果要说“不”,国家哪又能单方面将你的钞票转移到那些没有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的帐户里?你当初买时还不是期望有更不理性的人来接棒,现在看到没有人接时,就想反悔,要大股东作出补偿,这是没道理的,当初明码市价又不存在哄骗(我是指在权益比例上而不是报表上),买了股票又不愿意承担相应的风险,我看这不是成熟投资者该有的心理
不同意楼主的观点。问题的本质在于市场规则和制度。中国股市不是为了给投资者创立一个投资场所,为企业创立一个融资途径而设立。相反,他是为了解决国有企业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而设立,从一开始它就不是一个成熟合理的市场,或者说它就根本不是一个市场。在这种环境下,投资者,不论是机构投资者也好,还是散户,所能做的最理性的事可能就是跟庄,博傻了。
楼主把股民说的如此“弱智”。这可能么?全国的投资者真的那么傻么?
不知楼主是师弟还是师兄,^_^
无论如何,我对楼主的观点不敢苟同。楼主认为“如今的股权分置改革,多少有股民以人数之众要胁政府的嫌疑,博傻游戏玩不下去了,游戏者又不愿为自己的错误买单,才想到让政府补偿,并且摆出流通性溢价这种和目前问题没有紧密关联的理论,这是缺乏令人信服的理由的”,我个人认为,在中国股市这个弱有效市场上,供求关系依然有效,虽然这次股权分置改革在股市低靡的时候进行并非良策,但是让非流通股成为流通股,必然会导致原有流通股价格下跌(前提是非流通股的价格长期被低估)。非流通股股东与原有的流通股股东分享流通带来的价值,是合理的。至于其中的分配比例,只是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之间的一场博弈,并非楼主所说的“要胁”,而且这次证监会的一些指导性政策在利益分配的问题上的努力也是有益的。
建议你去亚南院的下载郑老师上个月讲座的讲稿。由于该论文尚未正式发表,不便在这里公开,你自己去下载来看吧。
看来这里校友还不少,我是金融学研一的
对yuyu的观点,前天我在八楼最后一段说过这个问题,今天我的看法依旧。另外,通篇我可没说过股民“弱智”的话,这位老兄可别陷害我。“博傻”和“傻”可是两个连词性都不同的词,参加博傻游戏的人甚至不妨是高智商的,但高智商并不代表高的投资素质:有谁听过H股,N股投资者听说国有股要流通了,向政府要求补偿的?可能有人会说,这是由于我国资本帐户的管制导致内外市场是相对隔离。这个理由我认为是不具说服力的。问题的焦点是非流通股流通侵犯了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其理论依据何在?就算非流通股流通会导致股价下挫,也缺乏让大股东补偿的依据。打个比方:粮食丰收了,大量新粮上市,粮价一落千丈,是不是投机商们可以去找农民支付“对价”?非流通股流通后产生了流通性溢价,这也是大股东所有的,原先的流通股股东要来分一杯羹,有什么理由呢?解决了这个问题,讨论就可以完结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9 21:11:06编辑过]
IPO时国有股不流通不能构成流通股股东以非理性的价格认购股票(事实上对投资者个人而言此举是理性的因为总会有人以更高的价格接盘,但对整个股市则是非理性的),我认为流通股股东这么做并非由于什么流通性溢价(把什么“价”都考虑进去也不至于那么高),而是认准了僧多粥少,流通盘小,流通股是种紧俏货,总有人提着钱来接棒:这能叫“投资”么?如今国有股要流通了,博傻游戏就不大容易玩了,反过来博傻者们--特别是在高价位接盘的倒霉的博傻者们--就向大股东索赔,这是什么道理?事实上即便国有股保持不流通,博傻游戏散场,股价大幅下跌也是迟早的事。
一个健康的股市,支撑高股价的基石只能是好的公司业绩或者对公司前景好的预期,否则长时间的高股价就是不正常的。在对股市“正本清源”前管理层将资金赶进股市试图稳定市场,我认为这是对投资者不负责任的行为。这几年管理层不断新开通向股市的资金渠道,股指却不予理会步步走低,大量投资者仍然选择离场,我认为从某种角度讲这是好现象,说明我们的投资者趋于冷静了,知道虚高的股价是没法长久维持的。
2001年,那时我还不知道股票究竟是什么东西,发生了一个“股市大辩论”,吴敬琏老先生指出中国股市是一个大赌场,“全民炒股是不正常的”,我认为这是不言而喻的,不期老先生这观点竟然招致厉以宁等“大腕”的集体反对。百家争鸣是好现象,“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但我觉得在这么明显的事情上“争鸣”,而且都是些“大家”,真让人哭笑不得。
2001年,那时我还不知道股票究竟是什么东西,发生了一个“股市大辩论”,吴敬琏老先生指出中国股市是一个大赌场,“全民炒股是不正常的”,我认为这是不言而喻的,不期老先生这观点竟然招致厉以宁等“大腕”的集体反对。百家争鸣是好现象,“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但我觉得在这么明显的事情上“争鸣”,而且都是些“大家”,真让人哭笑不得。
我想反对者也并不是指中国的投资者的素质高,但是如果真的是股民问题的话也只能说是中国人的金融知识太少了.另外象跟风,对倒,基金黑幕这类的事情即使在美国也会发生的,这不是投资者的错,这完全是一种心理作用,目前新兴的行为金融学就是研究这方面的,而且他们的例子也是在美国这种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的案例......投资者不理性是很正常的,但是者并不能把错误归咎于投资者,噪声交易是每个市场都有的现象,我可以很容易的举出美国的数十个例子,这在金融工程的教科书里也比比皆是
但是谈到制度,一个好的制度意味着什么?是能让投资者理性话吗?不是,而是产生一种激励机制或者市场自发的机制来尽量规范人们的行为,让人们的不理性能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渐回归均衡点,而不是让人们的行为远离均衡,我相信在人大制度经济学版的前辈们会比较了解这块,我只是略知皮毛.
另外再谈谈中国目前股市的形势,这种所谓的挤泡沫方式和国外的是有很大区别的,当一国的经济处于极度繁荣的时候,人们预期它会走下坡路,而作出与自己预期相符的行为,这是正常的衰退,也是经济的正常调整,所以说股市是晴雨表是反映经济的,但是现在的中国经济增长率居高不下,而股市却低迷,为什么?大家对中国的经济没有信心了?不是,而只是对股票市场没有信心,为什么对股票市场没有信心?(并不是看涨看跌的问题)中国股市的制度问题对公司产生某种变形的激励,使得上市公司的所作所为完全偏离均衡(这种均衡是指公司上市,发行股票的目的)指要在这方面和美国公司比较一下就能发现到底股票市场的主体的差异在哪里......
这种激励为什么会产生?我前面也说过了,就是股权分置使得非流通股股东可以几乎无代价的占有流通股股东的资产(另外我认为很重要的就是上市和退市的机制)......试想在这样大的诱惑面前,有多少公司不想上市呢?于是,假帐和其他虚假信息就自然泛滥,
另外可以再细细分析下公司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在上市后已经拿到资金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做假帐?)国外做假帐是为什么?是代理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比如有认股权证)但是中国没有这个东西,而且法人手中的股票还是非流通.那么中国公司是为了什么??其实是另外一次的圈钱,就是说配股或者增发新股,这种激励在国外公司是不可能有的,国外的公司唯恐股权稀释只要能借债绝对不会配股(然而中国公司却热衷于此),为什么有这种差别??就是制度的激励问题
好长啊,希望大家能耐心的看完
如今国有股要流通了,博傻游戏就不大容易玩了,反过来博傻者们--特别是在高价位接盘的倒霉的博傻者们--就向大股东索赔,这是什么道理?事实上即便国有股保持不流通,博傻游戏散场,股价大幅下跌也是迟早的事
我认为楼主这样说不妥,中国股票市场的股权分置就是指同股不同权,流通股股东拥有流通权,这是在制度设计之初就已经规定的东西(请注意,这是制度规定的双方拥有不同权利),如果现在你非流通股股东想要获得这种权利,你凭什么无偿获得这种权利??非流通股和流通股的兑价问题正是讨论这种权利的价格,因此也才会有相关期权定价模型的
楼主认为何谓高素质的投资者?投资者只有一种,追求利益的投资者,只不过方式不同罢了。为什么不根据信息?因为上市公司“cook book”,为什么信他?为什么要接捧?因为没有做空机制,不捧的话大家都没利益。为什么换手率高?因为上市公司根本不分红,持有也没用。从过去的追捧到现在的退出,我认为这不是不理性,而是这个市场规则下,人们在足够理性的条件下得出的结果。
至于对价,不必把它理解得多高尚,给它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本质上就是利益冲突的清算。就是非流通股东要打破不流通的契约,由于这是流通股东持股时规定好的,现在要改,自然要付违约金,否则流通股东作为权力持有者将不予通过。当然,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国家政策正确的承认了流通股东讨价还价的能力,这是流通股东本该有的权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21 9:55:32编辑过]
三天没来看没想到还没沉。呼吁厦大人建立自己的经济论坛,早日结束这寄人篱下的生活,小可卖房卖地也支持
这几年股指步步走低,与其说是投资者对股市丧失了信心,倒不如说是投资者更冷静了,股市的制度设计历来有不合理的地方,前几年甚至更甚,但股指高涨,不同的是投资者不再那么盲目了
股权分置对大股东利弊皆有之,固然这方便了大股东几乎无代价的占有流通股股东资产,但同时也失去了在市道好时卖出获利的可能,失去了潜心经营企业的动力。试问那些大股东愿不愿意自己的股份处于非流通状态,我虽然没有调查过,但他们的回答应该大概是“不愿意”罢?我认为上市公司做假帐,其动力至少部分在于股价极高,融资成本低。国外也有非流通股,不同的是他们的股价没我们高的这么离谱(特别是前几年),倘若那些非流通股要转换为流通的,流通股股东恐怕未必会认同其流通权是流通股股东给予的,因而会同意给予其他股东“对价”罢?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