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政府对一个月收入400元的贫困家庭进行补助,补助方案有三:一、政府允许该家庭购买400元的食品券,单位元的食品券的价格为¥0.5;二、政府直接发放给该家庭¥200的食品券补贴;三、政府直接发给该家庭¥200的货币补贴。试用图形分析这三种方案的优劣,并解释该家庭的最优消费决策。
本人对这道题的图形不是很清楚。三种方案可在一条预算线上表示吗?还是不同的预算线?为什么呢?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横轴表示食品实际消费数,纵轴表示其他物品消费
1.设食品消费x则实际花费x/2,其他消费y则 (x/2)+y=400
2.(0,400)处画一条直线到(200,400)然后连接(200,400),(600,0).前面那段直线是因为食品券只能消 费食品,也不用现金,其消费多少对其他物品消费没有影响.
3.最简单,就是x+y=600
间接补贴可以达到更高的消费量?
可以具体解释下吗?
这里的消费量指的是什么?
这个你要结合无差异曲线来分析,你可以任意找一本微观经济学都有说明,间接补贴下形成的新的均衡点的产量是高于直接补贴的。通俗点说,就是间接补贴时厂家卖出的东西比直接补贴卖出的多。所以政府一般偏向于间接补贴,而消费者偏向于直接补贴。
此外,我对于2楼给出的第一根预算线有疑问,我觉得式子不对,与X的交点应是600,而不是她式子中的800。因为消费者要将200用于购买食品券。
我跟几个同学讨论了一下,感觉应该是:假设消费者只消费食品和衣服,价格都为1元,横轴代表食品,纵轴代表衣服,则第一种方案下预算线与横轴交于(600,0),纵轴交于(0,200)。第二种方案下预算线横轴交于(600,0),纵轴交于(0,400)。第三种方案则分别交于(600,0),(0,600)。通过比较三条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交点可知第三种方案对于消费者的效用最大。
但其中我对三条预算线所表示的商品价格关系感到不解。我觉得4楼考虑得比较周到,我只想到消费者的最优解。不过政府的最优选择怎么考虑呢?不知道,还望进一步探讨。
这道是中山大学2005年的考研题。
第一种方案与纵轴交于400,而不是楼上说的200,实际上该方案的预算线由两条直线构成(x/2)+y=400 x<=400 ;x+y=600 x>400。二,三方案我的答案与二楼一致。至于政府的最优选择,我认为应该是发食品券,因为政府致力于让贫困家庭消费更多的食品以保障他们的健康,而发食品券最能达到这个目的。
第一种方案预算线由两条直线构成(x/2)+y=400 x<=400 ;x+y=600 x>400
这就是最后的答案
我明白了,应该是大家讨论的那样,谢谢:))
消费者可以通过无差异曲线看出效用提高。
政府若只考虑食品消费量那么产量会更高,那其他消费品产量怎么测算呢?
政府不会只考虑食品消费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