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税总局继前段时间通知“年底双薪合并计税”后,近日又要求企业向职工发放的交通、通讯等补贴,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为职工代缴个税。
这项改变不完全一无是处。本来无论从哪个旮旯得来的,都应该纳入个人所得范围,一并计税,何况从同一家公司领取的报酬。为这补贴那补贴网开一面,也许是为了在全球领先的税率和落伍的起征点重压之下,体现一丁点人情味。也可能那根本就是税务机关为自己预留的自由裁量权,权中兼有黄金屋,颜如玉。
中国没有政客需要定期向选民邀宠,本来最有条件给纳税人一份世界上最精简的纳税申报表,体现制度“优越性”。可是有关部门连这点便利也不施舍,反正有企业承担纳税报表复杂化的成本。将通讯、交通、旅游补贴,这些颇具机关国企特色的补贴名目纳入计税范畴,有助于简化报表。不过列举式的指令仍然给执行时留下后手,其他名目的补贴呢?例如误餐补贴、午餐补贴、全勤补贴。再说交通补贴也可以更名为“时空转移补贴”。
上面是从善良的角度看问题,实际上没那么多温情,就是两个字——增税,和之前的“年底双薪合并计税”一个样。否则的话,完全可以在提高起征点的时候,附带向补贴征税,在不减收的情况下就能获得一片叫好声,可谓名利兼收。哪至于像现在这样一片叫骂声?
想必挨骂是预料到的,在经济尚未告别危机,尤其是消费需求未有起色的时候增税,犯了经济学大忌。若非财政拮据,不至于此。本来经过十个月的政府强力刺激,现在该轮到民间投资和消费接过接力棒的当口,不合时宜的增税既打击投资又打击消费。增税反映了政府还打算遵守财政纪律,不靠滥发钞票把过去的4万亿投资填平。增税还反映了政府的僵化思维,只在财税方面动脑筋,不敢对国有资产动手术。
现在是减持国有资产的有利时机,因为资产价格已经恢复上行,而民间投资持续不振。减持国有资产是调动民间投资热情的最有力手段。民间投资产出效率高,通过产出效率提高,增加供给,能够化解前段时期为了刺激经济复苏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压力。最直观的现象是每当民企涌入的行业,必定价格下跌,反之则上涨。价格下跌不一定是坏事,那是效率提高的表现。反之,价格上涨未必是需求旺盛,而可能是供应短缺。
现在政府放纵国企大肆购并,抬高资产价格,资产价格高企等于阻截未来的经济发展。例如当年海南和惠州的房地产泡沫,直接扼杀了实业的发展空间,最后泡沫破灭,十多年都没有恢复信心。为何硬要抬高资产价格呢?可能是为了保八吧,这又是一种僵化思维。画地为牢,故然防止大踏步后退,但更不利于市场重整旗鼓。
既然货币不让发,发实物吧,避税不负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