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农林经济学
3367 13
2009-09-17
近年到全国各地农村调查,发现不同地区农村的代际关系差异巨大,且因为代际关系的差异,造成了诸多乡村政治社会现象的差异。本篇文章,我们试图以近年来在河南、山西、陕西、辽宁、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省农村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不同地区农村代际关系及相关现象的区域差异,建立一个分析框架,对当前中国不同地区代际关系的差异作出解释,并对未来中国农村的代际关系作些说明。

一、农村代际关系的不同表现
1、代际关系的平衡性
河南汝南农村有一个说法,叫做“生两个儿子哭一场”。[1]为什么生两个儿子要哭一场?因为在汝南农村,父母必须为儿子“操心”,“操心”不仅包括将儿子抚养成人,而且必须为儿子娶回媳妇。要娶回媳妇,父母就得为儿子准备结婚必备的各种条件,包括建一栋象样的新房,举办婚礼,置办结婚所需各种物品,支付彩礼,等等。父母为一个儿子“操心”下来,没有十多万元是不够的。如果父母勤劳节俭,十多年时间也许可以积攒下十多万元“操心”钱。若生了两个儿子,要操两次心,则父母很难完成操心任务,因此先得哭上一场,再下决心勤劳节俭,想办法完成任务。
与河南汝南形成鲜明对照,四川川西平原的农村没有“生两个儿子哭一场”的说法,甚至较少“操心”的说法[2]。在川西平原,父母很少会为儿子准备结婚的新房,大多只是在老房子基础上装修一下。川西农村,父母也不大可能为儿子结婚而支付大笔彩礼。儿子结婚,首先是儿子本人的事情,然后才是父母的事情,虽然父母仍然将儿子能否结婚作为自己的人生任务,但这并非父母唯一的人生任务。
湖北恩施农村关于代际关系的说法是“收亲完配,生养死葬”[3]。“收亲完配”是说父母有责任为儿子娶回媳妇,将女儿嫁出去。而子女的责任则是在父母丧失劳动力时赡养,去世后安葬。恩施农村,无论是收亲还是完配,或无论是娶媳妇还是嫁女儿,父母都是要赔钱的。儿子娶媳妇,就要为儿子准备娶媳妇的必备条件,女儿出嫁,又要为女儿准备嫁妆。在赡养父母方面,子女只是在父母丧失劳动能力之后才开始担负赡养之责。子女给父母的回报,总是远不及父母为子女的付出。
鄂东英山农村将恩施农村代际关系的不平衡概括为“恩往下流”。英山农村的情况一如鄂西恩施,代际关系中,父母对子女有无尽的责任,而子女似乎只对父母尽有限的义务。所谓“恩往下流”,是说父母为子女的付出总是比子女对父母的回报多。恩施与英山农村,付给女方的彩礼几乎都是男方父母所出,但女方父母收到彩礼后,不会将彩礼留归自己,而是为女儿置办嫁妆,且几乎没有例外地,女方父母置办嫁妆的花费都要多过收到的彩礼。
湖北荆门农村,父母也有着强烈的为子女完成婚嫁的义务。且最近几年兴起了彩礼,男方父母开始要为女方准备一笔越来越高的彩礼。但荆门农村最近几年出现彩礼的原因,似乎是未过门的媳妇试图从男方父母那里得到更多财产,尤其是男方有几个兄弟时,女方索要彩礼会达到不理性的地步,以至在结婚典礼前几天还会威胁男方父母,如果没有收到更多彩礼就取消结婚典礼。东北农村的情况与荆门农村相似,只是女方索要彩礼金额更高,手段更狠,索要高额彩礼的开始时间更早,且无论男方是否有多个兄弟,女方都会尽可能多地索要。在湖北荆门和东北农村,代际之间的关系尤其表现为年轻人剥削男方父母,甚至出现了男女青年联合起来借彩礼敲诈男方父母的例子。与子女尤其是儿子和未过门媳妇的剥削性要求相应的是,父母越来越对失衡的代际关系不满意,对自己未来养老不放心,而开始私人积蓄。在湖北恩施和英山县农村问老年人是否有积蓄,老年人的回答大都是分文无有。而荆门农村和东北农村,老年人大都积攒有万元至数万元的养老金。
换句话说,在湖北恩施和英山农村,虽然“恩往下流”,代际关系并不平衡,但代际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张,代际关系也可以说处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况。而湖北荆门和东北农村,不仅代际平衡已被打破,而且代际关系紧张,父母不得不作两手准备。

2、赡养父母的方式
父母作两手准备的典型表现是在子女成家后,尽快与子女分家,分灶吃饭,一个家庭变成两个家庭,两个伙食单位,尤其是两个会计单位。父母要趁仍然年轻来积攒自己的养老金。荆门和东北农村,父母与所有儿子包括独子分家的比例,要比湖北恩施和英山都要高,且要来得早。
父母与子女是否分家,如何分家,不同地区及不同时期是大不一样的。如果有多个儿子,则儿子们结婚后,理所当然是要分家的,问题是父母怎么养。多子家庭分家,有四种赡养父母的安排,一是父母单独生活,众儿子出钱出粮;二是父母跟一个儿子生活,其他儿子出钱出粮;三是父母分别跟不同儿子生活,并由不同的儿子分别赡养;四是父母仍然一起生活,但不固定在一家,而是轮流在不同儿子家生活。英山县农村称第四种赡养方式为“吃临供”。
在过去的时代,若要分家,父母大都会选择第二种安排,即父母与一个儿子住,但其他儿子仍然有责任赡养父母。通常情况下,父母跟小儿子一起生活,因为小儿子一般最后成家,这时父母还年轻力壮,可以帮小儿子做很多事情。又正因为父母仍然能做很多事情,父母帮小儿子做事,其他儿子就有意见,而在将来赡养父母时,总以为自己只应承担较少责任,这就会造成赡养权利义务的说不清,并引起兄弟矛盾和代际矛盾,其后果可能是父母年老丧失劳动力之后,因为儿子们的相互扯皮,而无人赡养。因此,只有在那些仍然有着强有力传统伦理支持的农村,父母与一个儿子共同生活才是合适的选择。当前中国的华北农村,比如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及陕西省,多子家庭中,父母仍与其中一个儿子共同生活的情况较为普遍。
如果传统伦理衰败,代际关系成为问题,则一个可能的解决办法是父母分别跟不同的儿子生活,或者说让父母分开,在能劳动时分开帮不同的儿子干活,在不能动时,由不同儿子赡养送终。父母分开跟不同的儿子生活,这对于老年人来讲,一般不是好事情,因为“少来夫妻老来伴”,父母养育子女辛劳一辈子,老了却被拆散而不能相互照应,无论于道德良心还是生活习惯,都有些问题。补救的办法是父母仍然住在一起,甚至父母单独开伙,但各自帮不同儿子干活,且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会计单位。这种安排在湖北荆门农村是较为普遍的。不过,荆门农村及全国大多数农村的父母越来越倾向于选择第一种安排,即父母与子女分开,而成为一个独立的会计单位。
闽西客家农村分家时,父母跟不同儿子生活,却并不认为有违社会道德,反而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父母在子女成家后反而分开,却没有“老来伴”之说,说明在闽西客家农村,夫妻关系是按传宗接代来安排的,即横向关系要服从纵向关系。在子女未成家时,子女服从父母的安排,而在子女成家后,父母则服从子女安排,纵向关系压倒了横向关系。
最后一种安排是父母仍然住在一起,但在不同儿子之间轮流生活。这种方式在华北、华南和中部地区都较为普遍,尤其是父母中有一个已经过世时,这种安排最为普遍。
为什么不同地区及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代际关系及不同的养老安排?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再来看一看代际关系的价值基础。
(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9-17 21:09:19
二、代际关系的价值基础
湖北英山县农村,父母年老要子女赡养时,子女所应付出的赡养标准不高,一般是一年500斤粮食,每月10元油盐钱。四川川西农村子女赡养父母的标准与英山农村相差不多。近年来,国家提高了农村五保户的五保标准,在川西,五保户除有口粮田外,每年还可以得到1200元的补助金,也就是说,五保户每月是100元补助金,较一般农村老年人只能从子女那里得到10元油盐钱,是更有钱花的群体。显然,无论是英山还是川西,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准是较低的,是与老年人为子女劳作一生的付出不太相称的。更重要的是,只要父母能够劳动,父母就要自己种田,自食其力,子女就不负担父母粮食及生活费。只有当父母已经丧失劳动能力,且已将责任田交给子女,子女才开始支付赡养费。而一般情况下,父母丧失劳动能力之后,过不了几年就会过世。且往往父母丧失劳动能力是与疾病有关的,一般性的疾病,子女会出钱诊治,严重疾病一般都不能得到有效诊治。就是说,从子女赡养父母的角度来看,子女不仅只支付很少的生活费,而且往往只支付很短时间的生活费。子女赡养父母的花费,与父母抚养子女,为子女“操心”的付出,实在是不成比例。
不过,无论是川西农村还是湖北英山农村,代际关系并不紧张,代际冲突较少,很少有老年人因为子女不赡养而挨饿,也较少子女对父母语言、态度上的恶劣相向,更少有子女虐待父母的情况。因此,英山和川西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准虽然不高,老年人感到“有饭吃、无钱花”,却没有特别地对子女的不满,没有“老了日子想过得好一点是不可能的”抱怨和悲叹。因此,老年人中因子女不孝而非正常死亡的比例相当地低。老年人没有强烈感到自己为子女付出太多而子女为自己做得太少的不平衡,两地的代际关系就显得平衡。
之所以说是显得平衡,是因为,在英山县农村,父母为子女付出很大,而子女为父母付出却较少。英山农村在代际关系上显然是不平衡的,父母的付出远较子女的付出为多。也因此,英山农村的俗话说“恩往下流”。川西农村与英山农村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川西,父母为子女的付出,相对也比较少。比如,父母很少会为子女的婚嫁准备新房、大笔彩礼等。相对于英山代际关系之间的不平衡,川西农村的代际关系是相对平衡的,即父母只对子女付出较少的抚养责任,子女也只对父母尽较低的赡养义务。当然,我们可以认为英山农村代际关系是相对平衡的,因为子女很少会虐待父母,虽然父母为子女付出的多而得到的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17 21:10:05
川西的情况与湖北荆门的情况有很大相似性。荆门农村父母为子女“操心”的程度,远不及河南汝南农村,虽然父母有为子女完成婚嫁的任务,但这个任务只是力所能及。河南和山东有些农村,父母借钱盖楼房,以为儿子结婚准备条件,儿子结婚后,楼房的产权归儿子和媳妇,而借钱的债务却留由父母来还。荆门农村父母不可能只是留下债务而让儿子占有楼房。但荆门农村,容易出现严重不孝的情况,甚至屡屡出现虐待老年人的例子。荆门农村,老年人因为子女不孝而非正常死亡的比例,远高于川西农村。正因此,荆门农村较川西农村能更强烈地感受到代际关系的不平衡,尤其是子女养老的不可靠,也因此,父母愈发减少对子女的投入。荆门农村,子女成家后,父母往往倾向尽快与子女分开单过,以在自己丧失劳动能力前积攒足够的养老金。东北农村尤其是我调查的辽宁大古村,情况与荆门农村一样。不同之处在于,东北农村,父母为子女成家的付出仍然很多,很厚,比如父母必须为儿子准备结婚的新房,必须出彩礼。但父母却要求儿子承担因此而来的债务[4]。
英山的情况与河南、山东和山西农村有很大的相似性。河南、山东和山西农村,父母为子女婚嫁的投入,远高于子女赡养父母的回报。河南汝南农村说“生两个儿子哭一场”,他们只在哭一场之后就立即行动起来,为儿子将来婚事作准备。他们显然是认同英山农村所说“恩往下流”的,父母就是有责任为子女提供婚嫁的基础条件。英山、河南或华北农村,父母在丧失劳动能力后,仍然可期待得到子女的善待。尤其是华北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还是幸福的,且特别贤惠的媳妇是很多,特别孝顺的子女很普遍。
相对以上地区,华南农村的情况又很特殊,闽西山区的客家农村,至今父母保持着较高的权威。吕德文的父亲在49岁时对子女宣布,自己可以退休了,该由儿子来养活自己了。吕德文的父亲从此退出体力劳动,最多只再做些辅助性的农业劳动,劳动的事情交由子女去做了[5]。吕德文父亲宣布退休的事例,并非独此一家,而是闽西农村相当普遍的现象,不止是闽西,整个华南,尤其福建、广东和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父母都有机会在丧失劳动能力之前,得到子女经济上的回报。
华南农村的代际关系仍然保留有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即父母依然存在着较强的对子女的权利,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力义务关系,不说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高于父母对子女的抚育责任,至少两者之间也是相对平衡的。在当前这个快速变迁,年轻人往往掌握着较老年人更多资源的时代,如果没有强大的伦理性力量来支持,华南农村的这种代际平衡关系是难以理解的。
依据以上讨论,我们就可以根据父母对子女的责任和子女对父母的义务的关系,列举出代际关系是否平衡及这种平衡性质的不同理想型,或不同的排序。
A、华南农村。代际关系平衡且代际交换强有力。
B、华北农村(山东、河南、山西)。代际关系不平衡,但代际交换强有力。
C、湖北英山农村。代际关系相对平衡,代际交换有力。
D、湖北荆门农村。代际关系不平衡,代际交换较少。
E、东北农村。代际关系相对平衡,代际交换有力。
F、川西农村。代际关系平衡,代际交换较少。
进一步细分,将代际交换分为父子付出的多少,则可以列表如下:

(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17 21:10:35
代际关系代际关系是否紧张代际关系的稳定性代际关系的平衡性备注
父母责任子女义务
华南农村强强否稳定平衡
华北农村强较弱是不稳定不平衡
湖北英山强较弱否稳定相对平衡
湖北荆门较强弱是不稳定不平衡
东北农村较强弱是不稳定不平衡
川西平原较弱较弱否稳定平衡


这样一来,在中国不同地区,就出现了相当普遍的代际关系不平衡的现象。代际关系平衡,可以从父母生育理性的角度进行解释。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代际关系的不平衡,应该如何解释?
代际关系平衡,是说父母抚育子女的责任和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是平衡的,父子代际之间不存在剥削关系。因为父母生育是理性的,养儿防老,如果子女普遍不孝,则父母就没有必要生育子女来防老,也防不住。
从上面讨论可以看出,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代际关系都是不平衡的,其中都是子女对父母的剥削性关系。为什么会存在代际关系的这种不平衡?有两种解释,一是农村社会正处于快速变迁中,其中结构的变动快于观念的变动,因为父母生育观念改变较慢,他们已经生育了子女,且将子女抚养成人,却误会了子女对自己的赡养。这种解释可以叫做“失误论”。“失误论”的核心问题是,一代父母会误会,下一代父母就会脑子清醒起来,因此迅速调整对子女厚重投入的抚育策略,而采取有限投入的策略。这个解释可以较好地说明东北农村,一方面父母对子女婚嫁有着巨大的责任,要为子女建房,出高额彩礼,甚至子女借婚姻剥削父母,另一方面,父母开始将为子女购得房产产权人登记在自己名下,若将来子女不孝,就可以将房收回。与东北农村相似的是,湖北荆门农村,父母在子女成家后即立即要求分家,以在仍能劳动时积攒未来养老所需。荆门农村和东北农村,老年人普遍积攒养老金即缘于此。
但是,“失误论”难以解释华北农村和英山农村。英山及华北农村,父母都十分清楚子女不可能回报父母所有的养育之恩,父母为子女的投入远远超出子女的回报。这种大家都明白的代际关系不平衡,就不能只是用失误来解释,而必须引进其他的变量。
“失误论”及代际关系平衡论的重点是养儿防老。但比养儿防老更根本的是“传宗接代”,是“延续香火”的考虑。两个较传宗接代稍微表面但仍然重要的考虑分别是“天伦之乐”和“社会面子”。生养小孩是很有趣的事情,生养小孩带来了天伦之乐,因此,抚养子女并不是要子女养老,而是要从子女的成长中分享成长过程的愉悦,特别是从中获得了亲密的体验。不过,天伦之乐在当前中国农村某些地区严酷的养老环境下,缺少有力的证据,即如有些地区普遍出现子女不孝,甚至因为子女虐待而导致老年人普遍的自杀现象,这些老年人的痛苦生活,就会教育所有对生育抱有过于浪漫想象的中年青年人。
“社会面子”是说,如果有人不生儿子,会被人笑话,会被人骂“断子绝孙”。但如果村民都只是为了面子而生儿子,则这样的面子显然缺少让村民“生两个儿子哭一场”,然后积几十年努力来完成人生任务的厚重力量。
只有宗教性的力量才有长期维系代际不平衡的能力,这个宗教性力量的核心,是传宗接代,是将有限人生置于无限的子子孙孙延续以至无穷的事业的努力。

(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17 21:11:29
华北农村正是因为有着强大的传宗接代的动力,而使父母即使面临子女不孝的风险,也要为子女婚嫁尽最大努力。构成华北农村父母生育和抚育子女动力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养儿防老,一是传宗接代。加上传宗接代的因素,就可能理解华北农村代际关系不平衡的实质了。
不只是华北农村有传宗接代的考虑及收益,而且华南农村更甚。华南农村与华北农村的不同之处是仍然保持有强有力的传统伦理,因此,华南农村可以在保持父母尊严、体面和强势的情况下,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近代以来现代性的进入,首先在华北削弱了强有力的传统伦理,父母越来越缺少对子女的权力,子女越来越可以借父母传宗接代的愿望来建立起剥削性的代际关系。
近代以来的现代性不只是削弱着传统伦理,而且削弱着传宗接代本身。计划生育口号是“要想富,少生孩子多养猪”,背后已经将生育子女与养猪并列,生孩子不是目的,致富才是目的,这就从本末上倒置了目标。一旦致富压倒传宗接代,传宗接代被批为封建迷信,那么,父母对子女尽无尽责任,子女建立对父母强烈的剥削性代际关系,都不再可能。
这个传宗接代的被消解有一个过程,荆门、东北正在这个过程中,而四川已近走完这个过程,英山与四川相似。这就是说,荆门和东北农村,正由一个厚重的代际平衡关系,经一个不平衡代际关系,走向一个稀薄的代际平衡关系的路上。
测量传宗接代理念强度的一个指标是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情况。我们将在下文讨论与代际关系的以上诸种类型相对应的诸如计划生育执行状况的村庄政治社会现象的有趣分布与排列。

(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17 21:12:29
华北农村正是因为有着强大的传宗接代的动力,而使父母即使面临子女不孝的风险,也要为子女婚嫁尽最大努力。构成华北农村父母生育和抚育子女动力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养儿防老,一是传宗接代。加上传宗接代的因素,就可能理解华北农村代际关系不平衡的实质了。
不只是华北农村有传宗接代的考虑及收益,而且华南农村更甚。华南农村与华北农村的不同之处是仍然保持有强有力的传统伦理,因此,华南农村可以在保持父母尊严、体面和强势的情况下,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近代以来现代性的进入,首先在华北削弱了强有力的传统伦理,父母越来越缺少对子女的权力,子女越来越可以借父母传宗接代的愿望来建立起剥削性的代际关系。
近代以来的现代性不只是削弱着传统伦理,而且削弱着传宗接代本身。计划生育口号是“要想富,少生孩子多养猪”,背后已经将生育子女与养猪并列,生孩子不是目的,致富才是目的,这就从本末上倒置了目标。一旦致富压倒传宗接代,传宗接代被批为封建迷信,那么,父母对子女尽无尽责任,子女建立对父母强烈的剥削性代际关系,都不再可能。
这个传宗接代的被消解有一个过程,荆门、东北正在这个过程中,而四川已近走完这个过程,英山与四川相似。这就是说,荆门和东北农村,正由一个厚重的代际平衡关系,经一个不平衡代际关系,走向一个稀薄的代际平衡关系的路上。
测量传宗接代理念强度的一个指标是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情况。我们将在下文讨论与代际关系的以上诸种类型相对应的诸如计划生育执行状况的村庄政治社会现象的有趣分布与排列。

(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