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的PQ坐标系,将价格P作为纵轴,将数量Q作为横轴。一般而言,在坐标系中横轴是自变量,纵轴是因变量。可是西方经济学的PQ坐标系为什么将自变量价格P作为纵轴将因变量数量Q作为横轴呢?
这个问题有无数人问,但是没有人给出原因,只是说从马歇尔开始就那样了,以后一直那样。至于马歇尔为什么那样规定,马歇尔并没有说。
于是这就成了谜。
但是这个谜突然被笔者一下子揭开了。
这个问题其实挺简单的。我们日常习惯怎么说价格?怎么说数量?价格高价格低价格上升价格下降,数量多数量少数量增加数量减少。
只有将纵轴定为价格P轴,才能表示价格P有高有低能升能降;只有将横轴定为数量Q轴,才能表示数量Q有多有少能增能减。
马歇尔先生只不过是遵从了人们日常的习惯罢了。马歇尔认为这样的图像让人们看起来更自然些也更容易理解。
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为了照顾人们的这个习惯,只好放弃那个横坐标轴是自变量纵坐标轴是因变量的习惯了。
马歇尔这么做是对还是错?笔者认为马歇尔是对的,是一个天才。假设马歇尔将价格作为横轴,想想吧,股市的K线图,那画起来会是个什么样子?
马歇尔在价格P数量Q坐标系画出了斜向下的需求曲线,这更是马歇尔的天才发现。可惜的是马歇尔又画出了斜向上的供给曲线,将需求曲线供给曲线交叉弄出个均衡价格,把人们领入误区几百年,西方很多大师也都迷路了(笔者自然也迷路了)。后来出了个科斯,说均衡价格是不存在的,一下子点醒了笔者。
受科斯启发,笔者定义了供给量线。
供给是什么?供给是在不同价格出卖的商品量。在出卖之前,要出卖的商品量(提供量)是一定的。我们将确定要出卖的量称为供给量。将供给量看成是垂直线——称为供给量线。
供给量线可以在数量Q坐标轴上左右移动。往右移动(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往左移动(供给量减少)价格上升。这就是供给量变化时价格的变化情况。
假设供给量不变需求曲线变化价格将是怎样变化?需求曲线往上移动价格上升需求曲线往下移动价格下降(多形象啊)。注意这时可不要左右移动需求曲线。
数量Q坐标轴既可以表示供给量也可以表示需求量。在需求曲线上价格降低需求量增加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
假设价格不变需求曲线变化,需求量将怎样变化?需求曲线左移,需求量降减少;需求曲线右移,需求量将增加(是不是也很形象?)。注意这时可不要上下移动需求曲线。
亲爱的读者,你们认为笔者说的是否有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