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316 7
2009-09-19
一、房地产方面的思考运行模式
1、政府对拟作商业地产开发的地块进行规划后挂牌出让。
    这是第一步,即现行的政府对城市综合运营的一个基本观,所谓“经营城市”、“运营城市”等大有市场,其表现集中在城市建设领域,尤其以商业地产的开发较为明显。因为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手段。各地多次出现地块招标过程中的“地王”,即是政府挂牌出让以后形成的大幅度土地价值溢价。地产商以高价获得地块以后,溢价部分很显然,是要消费者最终承担的,这就体现在楼板价高企和房价高企了。以至于房产价格也就难以实质性下降。另外,开发商为了扩大经营规模,不断采取囤地策略,这也大大增加了银行贷款,使银行地产信贷的系统风险升高.而为了降低因为开发商囤地形成贷款的系统风险,银行是不愿意开发商出现经营困难的,必然会推动开发商完成开发,形成销售.20世纪90年代海南省的地产泡沫形成金融机构破产的历史案例,在如今的地产界和金融界依旧重复.青岛市去年房地产的高价,无疑是当时的某些权力人物的幕后推动所致。以乌鲁木齐为例,2002年,政府把城市商业用地分为九个类别,当时的地价有着明文规定(政府规定了地块出让的指导价),尚不算高;故当时乌鲁木齐房价均价不足1500元/平米;而到了2008年4月份,采取挂牌招标出让模式四年以后,地价疯狂彪升,反映在房产价格上则出现了三级跳式的增长,到今年6月份,其均价已然达到创记录的5500元/平米的水平,大大高于兰州,逼近西部最大市场成都的均价。江浙民间资本趁机潜入进行投机。而彼时,乌鲁木齐城市人均收入尚不足2000元/月,无怪乎该市房产的涨幅有着太多的评价了。
2、开发商获得地块,并进行开发准备。
    开发商的自有资金一般在交纳土地出让金以后,所剩无几。一些中小开发商便采取以拿地循环贷款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维持地块的开发建设.在今年以来,地产信贷规模紧缩,若干中小地产商资金就自然捉襟见肘.大型地产商的日子也并不好过.比如恒大地产,国内IPO失败以后,不得已采取私募形式筹措资金,但是相对于400亿的缺口,私募而来的13亿资金杯水车薪;金地集团,为了维持经营,缩小战线,囤地步伐显然放缓;万科股份,为了补充其流动资金,不但卖掉东莞的地块和项目公司,还谋求资本市场进一步融资.其他地产公司也有放弃已得到的出让地块,或者出售项目公司,或是寻求大型地产公司收购等办法聊以度日.潘石屹指出,今年是地产行业的冬天,谁拥有足够的流动资金谁将坚持到最后.地产行业不可避免出现了"现金为王"的局面.可见,银行对地产行业的紧缩政策,对全行业的影响是全面性.整体性的.当然有一些局部地区还维持地产高温.
    土地证是银行授信乃至发放地产信贷的一个重要依据。于是开发商一般在获得土地以后随即向银行申请开发贷款,用以项目建设投资或者干脆改变用途,竞购新的地块,进行囤地。建设过程中,建筑商有不少是被迫垫资建设,建设结束验收时还被扣留一部分工程款作为“质保金”(通常为建设总价款的3%——5%,也有的不到或者高于该比例)。建设领域的黑暗相信经历过地产开发的朋友是清楚的,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原材料招标采购、工程分包等若干环节,都是滋生商业腐败的温床。而其中,前些年尤为激烈的,是分包单位拖欠农民工兄弟的工资。这并不是分包者黑心,实是中间若干环节的种种黑幕所致。这在乌鲁木齐的建设领域,是比较常见的。
3、封顶预售。类似于基金行业的“老鼠仓”一样,不少地产商是以自己的员工身份证先购买自己公司的房子来获得银行按揭贷款的,这样有效缓解了地产商在开发过程中的资金链紧绷的状况。这也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吧!
4、关于房价。
    取决于获得地块的直接成本和银行提供的按揭。一般的,地块招标价格,政府倾向于高价成交,这样增加财政收入;银行期望降低首付,延缓按揭申请者一次性付款的压力,以便获得长期稳定的贷款偿还,降低不良资产发生的风险,同时获得长期稳定的利益回报。高房价是政府财政和银行所欢迎的。这对百姓们来说,确实是可悲的!而开发商目前倾向于建设多层或者别墅式住宅,这样可大大增加其利润。在去年广州和深圳地产异常疯狂过程中,不乏热钱的影子,但是相信他们和地产承销机构、开发商有着某种默契,共同抬升房价。在房价迅速走高的过程中,宏观调控只是在民间舆论极为抵制的情形出现以后,才出现的一些干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9-19 10:59:26
房地产行业资金路线图:
现在来看,自有资金要35%以上;银行开发贷款一般在在建工程价值70%左右,所以开发贷款的比例在20-30%;其他方式,主要是按揭贷款预售,定金及预付金大约35%,其他方式应该补足余额。
房地产的主要成本在地价,具体举例来说,如果地价在3000元/平米, 建筑安装成本大约在1000-2000元,2000元的质量应该很好的,楼面成本大约5000元,根据市场状况,开发商大约会卖到6000-8000。现在说明资金的用处,通常拿地阶段,需要开发商自己付款,一般来说,6个月付清,一些比较大的项目,付款期限都比6个月长,在18个月内。比如12万平米项目,地价3000元,总地价3.6亿元, 总体建设需6亿元,以自有资金2亿加银行贷款1.6亿缴纳地款,取得国有土地使用证,办理四证齐全后,再贷款1.4亿元(权益的70%),现已投入5亿元,足够封顶的,然后预售每平米8000元,回款还贷,并继续完成施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19 11:03:06
有点老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用
附件列表

房价居高不下的一级市场因素.rar

大小:13.66 KB

 马上下载

本附件包括:

  • 房价居高不下的一级市场因素.doc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19 11:03:37
现在房地产真不知道该怎没说,投资股票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19 11:03:50
(ZT)房地产:成本分析
  
  关于住宅项目的开发成本,历来是大家关注的问题,有关的分析也很多,但感觉都不是太客观、全面。根据自己从事建筑设计多年的了解,也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开发商的成本主要有两部分组成:
  1、静态投资成本——包括土地成本;建安成本;设计成本;绿化、景观成本;总平成本;报建及规划成本等。
  2、动态成本——包括营销、策划;管理费;财务费及税金;
  先看静态投资:
  土地成本根据土地价格测算,各个项目不同。
  一般建安成本与结构形式和建筑层数有关,以下为经验数据:多层砖混住宅:700元/m2;多层框架住宅:1000元/m2;小高层住宅(含地下室):1500-1700元/m2;高层住宅(含地下室):1800-2000元/m2。
  设计成本包括:建筑设计(10~25元/m2);景观设计(4~5元/m2);人防设计(4~5元/m2);市政设计、天然气、总平配电等(4~5元/m2);监理(7~8元/m2);地勘(2~3元/m2)。
  绿化、景观:低档(20-30元/m2);中档(50-60元/m2);高档(70-100元/m2)
  总平:(含管网、化粪池、围墙、土石方等)50-100元/m2
  报建及规划:成都340元/m2
  再看动态部分:(以销售价为参照)
  营销、策划:1.5-3%
  管理费:3%
  财务费及税金:10-12%
  不可预见费:3%
  以下就以橡树林为例粗略分析一下:
  一、静态部分:
  1、土地楼面价:橡树林的土地价格不得而知,根据有人报料的300万/亩测算,6.1的容积率可以得出楼面价310/666.7/6.1=0.076万/m2,即760元/m2。加上有人报料的拆迁补偿200元/m2,应该在960元/m2。
  2、建安成本:应该不低于1800元/m2,至于有人报料的合同价1097元/m2,大家应该明白合同双方为了规避税费,可能低报。个人认为肯定不止这个成本。
  3、设计成本约在50元/m2。
  4、绿化、景观成本按照中档标准,约在50元/m2。
  5、总平:取中间值70元/m2
  6、报建及规划:340元/m2,属于政府收费,应该没得少。
  以上属于静态投资,约合960+1800+50+50+70+340=3270元/m2
  二、动态部分(按销售均价7000元/m2估算):
  1、营销、策划:取中间值2%计算:7000x2%=140元/m2
  2、管理费:7000x3%=210元/m2。
  3、财务费及税金:按10%计算,7000x10%=700元/m2
  4、不可预见费:7000x3%=210元/m2
  以上合计:1260元/m2
  综合两部分成本:3270+1260=4530元/m2
  需要指出的是,对成本影响甚大的土地成本为猜测的数据,误差较大,浮动可能在1000元/m2左右,故此结论仅供各位参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19 11:05:27
在房地产政策方面,最黑暗的就是政府,所谓的招标实际是变相将负担加在老百姓身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