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及其有效性程度如何是货币当局操作货币政策的依据。很显然,在封闭经济和开放经济两种经济运行环境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着很大的差异,经济开放度是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正逐步由封闭经济转向开放经济,货币政策的作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放经济的发展扩大了本币和外币的沟通渠道,增加了本外币政策的互动途径,改变了原来封闭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作用方式、作用渠道和效果,使得货币政策从原来的主要局限在国内的本币政策的方式,转向兼顾本币和外币政策的协调进行,货币政策的覆盖面随之扩大,制约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也更多,货币政策效果变得不明确。 本文运用货币理论和计量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首先介绍了西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和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演进,并沿袭奥伯斯特费尔德-罗戈夫模型(Obstfeld-Rogoff,1995,1996)的基本框架,构建了一个建立在经济人最优化假定基础上的开放经济的模型,证明了当名义价格和工资存在某种程度的粘性时,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意外变动可以提高产出和消费水平。然后结合中国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分析开放经济对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传导机制、中介目标、操作方法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产生的影响,并运用计量模型分析了经济开放度对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发现我国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都随着经济开放度的增大而减小。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如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工具选择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协调汇率政策与利率政策,重视金融安全,积极参与国际货币金融体制的建设和改革等等。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