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建设被认为是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钥匙,既有利于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也是实现产业扶贫有效路径以及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载体。
与传统意义上的小镇不同,特色小镇并非行政区划,而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融合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平台。伴随着特色小镇的热潮以及逐步成熟的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正在给房企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思路。但同时,业界也开始担心以特色小镇为名义的开发建设或形成新的房地产热。

多家房企纷纷试水特色小镇
在国家提出要在2020年前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的背景下,中国城市化进程下一站,无疑将驶向特色小镇,房企们正在纷纷抢搭这班车。
碧桂园、华夏幸福、时代地产、华侨城、绿城等一批房企正在打造中国的“小镇计划”,探索用“造城计划”寻找新的利益增长点。不过,迄今为止,在产业地产这笔生意上,目前还未能找到成熟的盈利模式。
开发商大举拿地盖房、卖房赚快钱的发展模式或将成为过去,在一二线城市地价高企的背景下,房地产开发商似乎看到了又一个发展方向——建设“特色小镇”。有专家指出,有没有明确产业的规划将是成败关键。至于想借“特色小镇”之名圈地,房企面临的风险将很大。
目前小镇计划来势汹汹,房企纷纷试水的特色小镇,不单有万科、绿地、碧桂园、绿城,万达以及最早介入产业地产的华夏幸福这些千亿房企,就连规模300亿的房企时代地产,也宣布未来5年内将从珠三角起步,投资30个“未来小镇”项目,总投资金额约9000亿元。
借机圈地?漏洞已堵
曾几何时,城市化进程伴随着房地产开发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大城市土地资源日渐稀缺,紧缺的供给量已不能满足房企的开发欲望和生存发展,而特色小镇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特色担当和发展新空间。核心城市周边小城市或郊区的小镇开发正成为房企战略转移的新据点,有专家指出,该模式有望成为未来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行业常青树。
不过也有人担心,房企会打着“特色小镇”名义搞圈地开发。业内人士表示,不排除有部分房企打着小镇的旗号,意在变相低价圈地。
易居中国执行总裁丁祖昱直言,无论是商业地产还是文化旅游地产抑或是产业地产,开发商的转型很难从传统的住宅开发理念中走出来,披着小镇的外衣,实际上还是房地产开发的内核。
但是,这一漏洞正被封堵。住房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赵晖在3月的全国特色小镇培训会上提出,要进一步明确特色小镇的培育理念、方法和路径,坚决不能违背初衷。不久前,包括北京市发改委、规土委、住建委等在内的多部门就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和规范功能性特色小城镇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业界认为,这是要意在堵塞房企想借“特色小镇”之名圈地的漏洞,预料其他城市也将跟随。
房企特色小镇四种模式
房企们巨资投下的“小镇计划”,能否成为城市升级的现实范本,抑或是再创一座空城?
羊城晚报记者发现,目前房企们试水的特色小镇,主要集中于产业新城、文旅小镇、农业小镇、科技型服务小镇几大领域,不过却呈现严重同质化的倾向。
目前,房企转型特色小镇的模式分为四种:以碧桂园、时代地产为代表的科技型服务小镇,以绿城、蓝城为代表的农业小镇、以华侨城为代表的文旅小镇、以华夏幸福为代表的产业小镇。万达旅游小镇的打造也是其转型的出路之一。
不过,迄今为止,在产业地产这笔生意上,万科、绿地、碧桂园、绿城,万达,以及最早介入产业地产的华夏幸福,都未能找到成熟的盈利模式。
“小镇建设最重要的环节,关键是明确产业规划。”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做产品研发同时,也应有精致的品牌推销做法,才能实现小镇文化和产业要素的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