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从金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了解到,随着经济的回暖,今年7月份以来,金湾区不少企业生产转向稳定,订单持续回升,用工需求也持续增长,近期全区用工缺口达到1.2万人,金湾遭遇“用工荒”。(见昨日《珠海特区报》)“用工荒”这种现象不只是发生在珠海的部分企业,在整个珠三角、长三角乃至更大范围内,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人将这种现象的发生,归结于市场经济逐渐走出金融风暴的阴霾,企业用工量陡增所至,其实,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认真分析起来,应该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经历过市场磨砺的民工们,已经学会了重新审视自己的劳动价值,再加上近年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人均收入普遍增加,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面临一个成本问题,他们的收入预期无疑也要水涨船高。如果此时用人单位还抱着老眼光,依然习惯于将民工当成廉价劳动力,以过低的工资待遇和一些歧视行为对待他们,那就会让民工倍感寒心,很多人自然会选择不愿意出去打工。
此外,进城务工人员也有诸多后顾之忧,如户籍问题、住房问题、子女上学问题,以及医保、养老保险等系列问题需要解决。虽然很多城市正在这些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而且从长远发展趋势来看,城乡二元制的户籍篱笆终将要打破,但现实中依然存在的种种制度障碍,使得外来民工无论怎么努力,都有一种客居他乡的感觉。这也是一些地方难以招到民工或不能留住民工的另一个直接原因。
就整个劳动力市场而言,当前仍然供大于求,劳动力供给显然是充足的,大量劳动力依然需要解决就业问题,“民工荒”所反映的只是部分企业“招工难”,而非真正的市场劳动力短缺。由此来看,要破解 “民工荒”,首先要解决“民工慌”,使民工对企业有认同感,对城市有归属感。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形成合力,把各自该做的事情做好,做到位,正确对待和使用民工,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提高他们的劳动待遇,确保其各项权益得到有效保障。这样,他们的心才能稳下来,他们的人才能留下来,企业也才能吸引更多的民工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