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些盈余反应系数方面的文章 互相学习 非诚勿扰
1968年,美国的鲍尔(Ban)和布朗(Bm1vn)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了会计收益是否与股票价格相关。以及会计收益是否具有潜在用途等问题,第一次以科学证据提出,证券市场价格会对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做出反应。自此。决策有用性的倩息观就在财务会计理论研究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决策有用的信息观是建立在有效市场假说基础上的。认为证券价格变动程度反映了相应程度的信息内涵,并有助于决策。即通过现行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有助于投资者估计股票的期望收益和风险,从而有助于他们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因此,倩息观可以理解为在有效市场前提下。在不完全和不完善市场中。企业以历史成本基础编制的会计报表的信息含量。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将有用性等同于信息含量。其焦点在于会计信息对使用者是否有用,会计信息在股票价格中能否得到反应。于是,会计信息的有用程度便可通过其公布后所导致的股票价格的变化程度来进行衡量。
自鲍尔和布朗的研究以来。实证会计研究最重要的方向之一就是识别并解释市场对盈利信息的不同反应。即对盈利反应系数的研究。盈利反应系数(ERC)是用来衡量某一证券的超额市场回报相对于该证券发行公司报告盈利中非预期因素的反应程度。盈利的信息含量可分为利好消息(会计收益实际值大于期望值,即非期望收益值大于零)和利空消息(会计收益实际值小于期望值,期望收益值小于零)。就平均意义而盲。公布利好消息的公司享有正的超额证券回报。公布利空消息的公司享有负的超额证券回报。但事实是平均数掩盖了各种差异。一些公司的超额证券回报可能会高于平均数,而另一些公司的超额证券回报可能低于平均数。为何市场对某些公司利好消息或利空消息的反应会比对其它公司的反应更为强烈?该问题的解决无疑会有助于会计人员理解会计信息在倩息使用者决策中所起的作用,并促进会计人员编制更为有用的财务报告。
中国资本市场ERC研究的必要性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不仅对会计制度与会计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凸显的财务与会计问题及证券市场数据库建立的可行性和可读性问题,也为会计实证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可以说,我国资本市场中的会计与财务领域实证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然而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基础性实证研究的缺乏就是问题之一。现存几乎所有有关中国资本市场的研究文献都直接或间接地用到报酬—盈余的相关性(模型),而中国资本市场的ERC相关研究几乎没有!这也就意味着,现有的实证研究成果都是“所有样本公司的报酬—盈余同质相关性”假设下的结果。而市场数据和直觉告诉我们,报酬—盈余关系并非是同质的。ERC研究的空白,使我们的实证研究冒着这样的风险:也许打破了这种“同质”假设,现有的结论又需要重新审慎。风险之大,成本之高,可想而知。
中国会计改革的进程,是一个学习、借鉴西方成果和经验的过程。这可以从我国会计准则与美国会计准则较大程度的相似性上得到体现。会计研究的发展也有类似相关性: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实证会计研究开始,直到80年代末ERC研究才得到重视,那么,在中国实证会计研究发展了十多年的今天,中国资本市场ERC研究也到了应该开始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