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举一反三,“入微独步”
我曾接触到一些研究生,他们比较强调“专业”,读文学的自以为与历史无关,读历史的自以为与哲学无关,读哲学的以为与经济学无关等等,知识面褊狭,状况堪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具体说就是偏难知理。
有一次,我让一位博士生读欧洲艺术史,她把我给她的书拿走,几个月无回音。我问她,她说:“呀,我以为是您送我的!”我解释说:“让你读的。艺术和历史的使命是一致的,都是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你读历史,不仅要看相关的史籍,还要看点艺术史,了解绘画、石刻、雕塑等艺术品所表现的历史。”其实这是很多人熟悉的道理。著名年鉴学派学者布罗代尔的名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就有很多插图属于名画。
所以,要鼓励多读相关学科著作,甚至跨学科的著作。很多历史资料,只有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才能解决。如我给研究生讲《汉唐经济史专述论》课程时,分析“均田制”时指出:50年代以来,出于阶级分析要求,认定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从法学角度,研究土地法令(田令)则比较忽视。所谓“均田”的“均”,是指实施田令的儒家“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指导思想。要从田令的条文去了解汉唐土地法的土地产权特点等问题。就是说,要对田令作法学、经济学的解释,而不是只作意识形态的解释,这样才能切入问题的本质。因此,如果没有法学、经济学的知识,就很难说清土地问题。
最近几年,随着“一带一路”经济与外交战略的展开,关于丝绸之路历史的研究热度上升。据个人管见,丝绸之路的历史研究,既是跨学科研究,又是跨国度、地区研究。因此涉及各国文字文献、碑刻、游记、考古遗存等文字的、物质的资料。若只从单一文字文献或地域去研究,就易断章取义、一叶障目。更重要的是,在陆、海丝绸之路研究中,形而下的物资交换,会带来形而上的遐想,即所谓“得鱼忘筌,得意忘形”也。“意”就是表达文明的意蕴。西方经陆、海丝路,而“触景生情”,于是从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英国和欧洲精英们审美视野中产生了挥之不去的“东方想象”,开始了东西方文明的深度交流。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从某种角度看,其实就是“举一反三”的能力。“举一反三”能力的养成是科学研究训练任务之一,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功课。大约在十年前,我应邀在南昌陆军学院研究生班作过一次报告,其中讲到历史研究的思维科学化问题,归纳为:①长时段时空观和短时段时空观;②辐射式思维;③逻辑思维;④联想式思维;⑤个性化思维;⑥逆向思维等六个方面。以上几点概括可能有牵强之处,尚祈同行指正,但意在说明科学研究训练重在思维科学化,这一点大概没有问题。所谓“举一反三”,就是思维科学化的通俗表达。思维科学化即为创新过程,“文章自古通造化”(郑板桥诗句),古人所说“造化”,应该就是思维科学化的意思,这样自必独步入微见创新。
5
倾耳听殊音,举目望崔嵬
目前历史学科研究生外语水准偏低,除少数研究生外,多数硕、博士的第二外国语训练不足,第三外国语训练更少。我参加过欧洲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博士生在会上必须用三种语言回答。如果做印度古代史论文,答辩加梵文、印地文等语种。答辩会场殊音绕梁。其次,论文的注释,国外比国内讲究,不但要求详尽、辩误,而且涉及多种语言,必须原文出注。我看过的国内研究生论文中,此两点相差尽远。
目前历史学科研究生外语水准偏低,原因很多。其一是中学外语语种单一,如荷兰的古典中学,高中生必修三门外语,其中一门是拉丁文。我们至多一门。其二,研究生教育一般不要求学习多种语言。其三,对论文引用国外著作没有具体要求,也许导师自己也少看国外著作,或外语水准差强人意,不怎么重视。其四,汉语的特殊性,难于在外语学习中举一反三(学日文或有此可能)。因为外语水平限制,论文的视野不能开阔,远望不及崔嵬,难于悟诸未悟者。
为了使研究生的外语水平提高到可应用水准,建议研究生外语考试设置质检考试制度,由教育部研究生司直管,分类确定合格线。其次,对指导教师的外语水平,分类提出必要的要求。这个建议估计阻力很大,可否难料。
6
析疑解惑,抗辩求真
我接触过的历史学科研究生硕、博士论文,其弱点之一是缺乏批判精神。论文的字里行间往往充斥百般自谦之辞。导师亦多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引导学生去触动名家旧说。谁都知道,不破陈说,难有新见。既然破旧如此之难,论文创新只有迂回侧击一途,正面交锋无从谈起。这样,疑难析,惑难解,真相难求。所以,要从导师做起,端正学风,引导研究生,敢于用批判精神激励自己,去析疑解惑,抗辩求真。
当然,要做到研究中坚持批判精神,确实很难的。首先,本身要有深厚的学术积累,否则批判文字会简单化,或以误正误。其次,在相当长时期里,因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学术批判”阴影未散,学术界无法处理好尊师(学术前辈)和学术批判的关系,没有足够勇气挑战成说。我曾有过深刻体会,一篇石敬瑭评价文章,引起二位大师的讨伐,心有余悸,怎能要求研究生义旗高举呢?希望我们的学术界日渐宽容,“百家争鸣”成为常态,有利于青年一代发扬批判精神。
当然,提倡对研究生进行批判精神训练,不等于要求研究生能发现这样大而难的问题,任意推翻旧说,而是训练他们去质疑、辨别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学习研究过程中如何攻坚克难,举一反三,旁敲侧击,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
7
质量控制,尚须努力
关于文科研究生质量问题,坊间亦有议论,时有所闻。其实,质量与上述生源、培养计划、培养方法、学风校风和社会环境诸多因素有关,不可简单设框划线。总的印象是前紧后松,面宽基弱,创新不足,批判罕见,扩张过度,量重于质。
前紧后松,指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质量要求比较严。据本人回忆,李伯重、杨际平等攻读中国古代史硕士学位时,请王仲荦、杨志玖、黄永年等先生审阅和答辩,其论文质量把关是比较严的。而以后,很难这么严格了。我记得20世纪90年代,我们审阅博士论文时,专家提出几十个问题也不奇怪,曾见过有专家对一篇博士论文提出100多个问题。后来不但问题少了,而且好话反而多起来,说明答辩有时流于形式,或答辩委员仅限于附近学校的同行。参加答辩的专家碍于同行的面子,难于直陈问题。当然也有例外的,我指导的两个博士生论文初审就被同门专家否决,发回重做,一年后才通过。
这里提出一个问题:我国文科硕士、博士论文通过率是否太高?虽然这一通过率不可硬性规定,只能由导师和专家决定,但缺少监督机制则是事实,需要考虑完善和切实执行必要的、有效的监督机制。
面宽基弱,指的是,因学术交流增加,学术信息量增多,学生知识面拓宽,但限于三年培养期限,上面提到的文献阅读和外语训练弱化,至少中国古代史、专门史学科部分研究生如此。创新不足,这从历年博、硕论文目录可见一斑。我是研究中国经济史的,知道一点外国经济史学者的情况,如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布罗代尔,他的博士论文《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1947年),被公认为一代名著。我没有奢望,有朝一日我们这一研究方向的博士生也能有此成就,但我希望我们博士生论文选题应有特色,可能成为理论创新、论证创新、探索未知领域的佳作。
批判罕见,指目前博硕论文,批判精神不足,这可能和当前学风有关,一时急不得。但是,要知道,没有批判精神,就没有学术生命力。应该鼓励博硕新进们有勇气去清除陈旧的学术成果,推陈出新,更上一层楼。
扩张过度,量重于质。前几年听说有教育大家主张裁减部分博士导师、撤减部分博士、硕士点。最近披露教育部决定裁减一批博士、硕士点,去博士、硕士“产能”,预示着我国研究生培养由扩张期转入调整期,减产提质,这是好现象,有所期待也。
根据个人的感受,提高文科研究生质量,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导师、研究生共同努力。作为曾经的导师,我认为,指导研究生要在注重基础训练的前提下因材施教,着力开发研究生的特长,鼓励其创新性、批判性思维。所以,对于一个导师来说不必也不应该“子孙满堂”。多了必会走放羊式培养的路子。20世纪90年代某些专业导师,竟然带着二三十位博士生,简直不可思议!在指导研究生数量上,导师应该自律,以免顾此失彼,误人子弟。
以上回忆文字,只是个人管见。目前研究生教育已大有进步,所以有的意见已成无的放矢,仅仅是从业的记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