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学(理论版)
1245 0
2009-09-24
  一样的花 不一样的果
——银行业分析方法新视角

许多传统的银行业分析方法、指标和模型,运用时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某
些时候甚至给出了误导性的信息。因此,有必要对这些方法、指标和模型
进行更为全面和细致的梳理,并进行必要的修正。与此同时,会计业绩和
各种会计数据,也极大受到各行披露政策偏好的影响,因此,通过差异调
整使得横向更具可比性,也是必要的。
  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一些补充的分析方法、指标和模型:衡量资产质量
的存量拨备计提缓冲、增量拨备计提缓冲(此外,我们发现不良的历史回
收状况和不良生成的跨周期变动情况,能提供非常有用的信息) ;衡量利
率风险的息差变动按季分解模型、息差变动来源分解模型;衡量资本内生
能力的 ROL(贷款回报率) 、杠杆调整 ROE;衡量收入结构和经营效率
的单位资产非息收入、单位资产成本率。我们将看到,对于同样的数据,
这些方法和指标,在许多时候确实提供了更为深刻的洞察力。

我们也尝试使用统一的口径,对各行的业绩进行重构。重构或者说还原的

逻辑是,公司的分析应更多基于其相对真实和可比的业绩,而不是管理层
希望给我们看到的会计数据。调整的项目主要包括拨备、薪酬、税收;与
此同时,我们也对于无形资产和商誉是否调整的情景进行了区分。结果显
示,经还原的“真实”业绩,与会计利润相去甚远,各行间差异也较大。
而有意思的是,股价的波动似乎更多是跟随会计利润,而不是调整后相对
“真实”的业绩,换言之,截至目前,市场往往更愿意被动接受管理层希
望给我们看到的,而不是进行更加独立和客观的分析。

目前普遍使用的利润驱动因素分解模型, 由于没有考虑不同收入来源的成

本配比,通常低估了息差影响,而高估成本和拨备影响。换言之,模型一
方面低估了过往息差扩大对于银行业绩的正面贡献, 另一方面也将低估息
差缩小对于未来两年业绩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对模型进行了修,对于
规模、息差和非息收入的成本来源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和配比。
附件列表

联合证券—银行业分析方法新视角[2].pdf

大小:364.71 KB

只需: 5 个论坛币  马上下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