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4335 10
2009-09-24

科层的政治经济学——再读gary miller的《管理困境》


花了两天半的时间,终于看完了gary miller的《管理困境》,与第一遍的了无头绪相比,这次总算是串了起来。


一、
序——韦森的话说的有点过


本来是不想提这点的,国内翻译的书,在人名的翻译上真的是无奇不有的。拿tirole来说,不仅经济科学译丛中《博弈论》和《产业组织理论》两本书翻译的不一样,就连《产业组织理论》一书中,不同的章节翻译的都一样。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国内关于外文人名的翻译是何其之乱!


韦森老师是深深的意识到了这点,也大为批判,于是在这本《管理困境》翻译上采取了统一使用英文原名的办法,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这点,在译者的话中是专门点出来的。

很赞同韦森老师这种负责任的态度,但是,看到p90-110页的时候,实在是忍不住要说几句了,里面不仅抛弃了使用英文原名的做法,还开始了乱翻译!同一句话中,既使用福特,又使用ford,受不了。在提到老亨利·福特儿子的时候,一个人名,竟在一段中,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翻译,实在是没想到(p101)。


本来,人名的翻译出现不一致,是可以原谅的;但是,既然在开篇之前批了别人,又做了使用原名的说明,再出现错误,而且是不止一处的错误,那就说不过去了。虽然,韦森老师只是总译者,但是,还是觉得有必要点一下,希望译者再版的时候能改一下。

二、
企业如何存在?——coasehart观点的进一步延伸


如果说coasehart都是在探讨企业边界的话,即企业是为何存在的话,那miller的管理困境则是在探讨企业如何存在。


Coase在他两篇经典文章中,提出了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市场也是有成本的,并认为企业的边界位于企业内部交易的成本和市场完成交易的成本相等的地方。Hart则从权利分配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的边界是“各方间进行最优权利配置的选择”。这两种观点,或者说两人的研究,都是在探讨企业的边界。


Miller的研究将上述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即企业是如何存在的。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miller提出了两个问题:与市场失灵一样,企业也会失灵;个人最优化行为与组织效率存在着矛盾。这两个问题,正是作者题目中点出来的企业的两大困境。


因为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和市场势力,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存在着失灵的现象。同样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企业也会受上述三个问题的影响,存在着失灵的可能,也同样达不到效率的最大化。

对于第二个问题,“个人最优化行为与组织效率存在着矛盾”,miller的观点和hart有相似之处。分析这个问题,得要了解这个问题的潜在前提: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分离的。也就是说,真是因为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经营者和所有者不是同一个主体,经营者的最大化利益和所有者的最大化利益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从而使得不同主体间自身利益最大化行为与组织效率之间产生了不一致,从而使得企业存在着另外一个困境。


而现代企业,也正是在这两个问题的相对解决中存在,并发展下去的。所以,从这一点来说,miller教授的管理困境是对“企业如何存在”问题的一个回答。


其实,仔细想一下,第二个困境是可以归入第一个困境的,或者说也是因为第一个困境的三个问题产生的。

对于上述两个困境,miller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如社会规范的实施、行政领导的能力以及可曾的可信约束。而这些措施,无非是为了消除信息的不对称,外部性以及市场势力,毕竟,这些才是两个困境的根本原因。


三、
企业组织——经济学与管理学交叉的载体


看完管理困境,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解开了我脑中的一个结:经济学和管理学是如何交叉的?

除去我们常见的管理经济学,我们在考虑经济和管理的时候,经常是这样的一个思路:经济的一个重要主体是企业,企业的运作需要管理……这里的经济,一般认为是常说的实体经济。就经济学和管理学这两个学科,我们如何连接起来呢?

读了miller教授的管理困境之后,这个问题算是迎刃而解了吧!下面试着从一个学科的角度分析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交叉点。


标准的微观经济学,分为三个部分:消费者理论、厂商理论和一般均衡。厂商理论研究的内容,从新古典的生产理论,到委托代理理论以及交易成本理论和不完全合同,算是一步一步深入到了企业的内部,对企业简单生产安排的研究和行业整体运行的研究,终于开始了对单个企业如何运行的研究。

至少在代理理论看来,企业不再是一个投入产出的工具,雇员不再是会说话的工具,经理层和雇员都是有思想的人,劳动力只是附属在人身上的一个属性,会受到人自身的控制和影响,所以,对激励的研究是必需的。这些,是厂商理论的发展,也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交叉点。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来,企业组织作为经济运行的主体,是承接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交叉点的载体。

不管这个理解恰当与否,管理困境至少是给了我们一个这样试图理解的启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9-24 17:25:15
四、        激励无处不在——经理层需要激励,雇员同样也需要

代理理论,研究的就是一个激励问题。这个研究的范围,至少在我看来,一开始是很小的。对于这点,我们可以顺着下面的思路分析:

专职的经理人,最早出现在1840年——这里还只是出现;而泰勒一开始的试验中,工人也只是被当作会说话的工具对待的——谈不上思想而言;新古典的厂商理论,也只是研究生产问题。

所以,要是有个推理的话,应该是这样的:经济学者或者管理学者意识到经理层和股东之间存在着目标上的差异,经理需要激励;工人不单单是会说话的工具,劳动力是附着在工人身上的,工人会根据自己的好恶调整自己的投入;研究激励的代理理论出现。

上面这个推理,只是我在读了基本简单的小册子之后的一个个人猜想,具体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是,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激励对象一开始是比较小的!

但是,激励是无处不在的。Barzel对奴隶制的研究,开创了人资的研究。在barzel的研究中,聪明的奴隶主发现,尽管他拥有奴隶,但是却不具有控制劳动力估计的能力:虽然奴隶主可以使用监工对奴隶进行严厉监视,但是奴隶还有以怠工或是逃跑的方式进行抗议;而让奴隶部分分享劳动的成果,一来可以节约成本,二来也可以让奴隶更卖力的工作,增加产出——这是一个激励相容的结果。所以,才有了奴隶社会的贫民——那些工作努力的奴隶,最终积累了足够的财富,赢得了自由身。

这个例子给了大家很大的启发:劳动的供给量和供给的质量,是受劳动附着的劳动者的控制的!劳动的供给,是一个单方面信息不对称结果,所以,需要激励——不仅,奴隶主聘用的监工需要激励,奴隶同样也需要激励!

所以,激励是无处不在的!股东聘用了经理,企业聘用了工人,股东需要对经理进行激励,以使得经理自身最大化的行为和企业的效率联系起来,经理控制这工人,需要对工人进行激励,以使得工人的努力合乎自身的最大化利益——层层的激励,构成了现代企业组织中的人资管理。

五、        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学习厂商理论的必备知识

博弈论的引入,重写了微观经济学,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厂商理论部分的学习,一个强烈的感觉是一定要具备基本的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知识,这样子学起来才更轻松,理解的也更透彻,尤其是对数理证明的学习。所以,再次强烈推荐一下张维迎的《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24 17:25:36
自己占住三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24 17:30:11
那我是沙发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24 17:30:32
那我是沙发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24 18:49:54
沙发没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