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层的政治经济学——再读gary miller的《管理困境》
花了两天半的时间,终于看完了gary miller的《管理困境》,与第一遍的了无头绪相比,这次总算是串了起来。
一、
序——韦森的话说的有点过
本来是不想提这点的,国内翻译的书,在人名的翻译上真的是无奇不有的。拿tirole来说,不仅经济科学译丛中《博弈论》和《产业组织理论》两本书翻译的不一样,就连《产业组织理论》一书中,不同的章节翻译的都一样。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国内关于外文人名的翻译是何其之乱!
韦森老师是深深的意识到了这点,也大为批判,于是在这本《管理困境》翻译上采取了统一使用英文原名的办法,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这点,在译者的话中是专门点出来的。
很赞同韦森老师这种负责任的态度,但是,看到p90-110页的时候,实在是忍不住要说几句了,里面不仅抛弃了使用英文原名的做法,还开始了乱翻译!同一句话中,既使用福特,又使用ford,受不了。在提到老亨利·福特儿子的时候,一个人名,竟在一段中,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翻译,实在是没想到(p101)。
本来,人名的翻译出现不一致,是可以原谅的;但是,既然在开篇之前批了别人,又做了使用原名的说明,再出现错误,而且是不止一处的错误,那就说不过去了。虽然,韦森老师只是总译者,但是,还是觉得有必要点一下,希望译者再版的时候能改一下。
二、
企业如何存在?——coase、hart观点的进一步延伸
如果说coase和hart都是在探讨企业边界的话,即企业是为何存在的话,那miller的管理困境则是在探讨企业如何存在。
Coase在他两篇经典文章中,提出了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市场也是有成本的,并认为企业的边界位于企业内部交易的成本和市场完成交易的成本相等的地方。Hart则从权利分配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的边界是“各方间进行最优权利配置的选择”。这两种观点,或者说两人的研究,都是在探讨企业的边界。
Miller的研究将上述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即企业是如何存在的。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miller提出了两个问题:与市场失灵一样,企业也会失灵;个人最优化行为与组织效率存在着矛盾。这两个问题,正是作者题目中点出来的企业的两大困境。
因为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和市场势力,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存在着失灵的现象。同样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企业也会受上述三个问题的影响,存在着失灵的可能,也同样达不到效率的最大化。
对于第二个问题,“个人最优化行为与组织效率存在着矛盾”,miller的观点和hart有相似之处。分析这个问题,得要了解这个问题的潜在前提: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分离的。也就是说,真是因为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经营者和所有者不是同一个主体,经营者的最大化利益和所有者的最大化利益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从而使得不同主体间自身利益最大化行为与组织效率之间产生了不一致,从而使得企业存在着另外一个困境。
而现代企业,也正是在这两个问题的相对解决中存在,并发展下去的。所以,从这一点来说,miller教授的管理困境是对“企业如何存在”问题的一个回答。
其实,仔细想一下,第二个困境是可以归入第一个困境的,或者说也是因为第一个困境的三个问题产生的。
对于上述两个困境,miller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如社会规范的实施、行政领导的能力以及可曾的可信约束。而这些措施,无非是为了消除信息的不对称,外部性以及市场势力,毕竟,这些才是两个困境的根本原因。
三、
企业组织——经济学与管理学交叉的载体
看完管理困境,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解开了我脑中的一个结:经济学和管理学是如何交叉的?
除去我们常见的管理经济学,我们在考虑经济和管理的时候,经常是这样的一个思路:经济的一个重要主体是企业,企业的运作需要管理……这里的经济,一般认为是常说的实体经济。就经济学和管理学这两个学科,我们如何连接起来呢?
读了miller教授的管理困境之后,这个问题算是迎刃而解了吧!下面试着从一个学科的角度分析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交叉点。
标准的微观经济学,分为三个部分:消费者理论、厂商理论和一般均衡。厂商理论研究的内容,从新古典的生产理论,到委托代理理论以及交易成本理论和不完全合同,算是一步一步深入到了企业的内部,对企业简单生产安排的研究和行业整体运行的研究,终于开始了对单个企业如何运行的研究。
至少在代理理论看来,企业不再是一个投入产出的工具,雇员不再是会说话的工具,经理层和雇员都是有思想的人,劳动力只是附属在人身上的一个属性,会受到人自身的控制和影响,所以,对激励的研究是必需的。这些,是厂商理论的发展,也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交叉点。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来,企业组织作为经济运行的主体,是承接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交叉点的载体。
不管这个理解恰当与否,管理困境至少是给了我们一个这样试图理解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