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昨日阅读1小时,累计阅读42小时。
思考,快与慢
丹尼尔·卡尼曼
◆ 第12章 科学地利用可得性启发法
这种可得性启发就像劣性的光环效应。当一个人递来食物,我们想到的是“哦不这个人昨天做饭烧糊了满屋子臭味”于是有点反感。这个人在向我们介绍一家不错的餐厅时,我们可能想到的是“他连饭都能糊成那样他知道什么东西是好吃的吗”。当朋友打听这个人的做事情况时,我们可能想到“他做饭做糊了做事靠谱吗”……当我们对这个人做饭做糊了这件事的记忆越深刻,提取越容易,偏向性就越明显,甚至以此做出的选择反过来又强化了这些记忆。
还有一点就是作者前面提到的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对于刚刚在旅途过程中遇到的朋友,再一次遇到我们已经对此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尽管第二次遇到的概率比第一次遇到还要低很多很多,但是我们已经见怪不怪。这也算可得性启发的一种,只不过启发的是类似信息。关于提取的轻松程度的表现就可能是:一段时间过后我们又在旅途中碰到朋友,一下子没提取出之前有这种情况的信息,惊讶了一下,后来想起之前不就碰到过吗,又变成见怪不怪。
>> 可得性启发法就是用一个问题替代另一个问题:你希望估测某一范畴的大小或某一事件的(发生)频率,但你却会提到自己想到相关实例的轻松程度。问题的替代必然会产生系统性错误。你会发现启发法是如何通过一个简单的过程导致偏见的,不直接说出(事件发生的)频率,而是列举那些使你轻松想起相关实例的因素,其中的每个因素都会成为偏见的潜在来源。
>> 亲身经历、生动的图片和鲜活的例子比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单纯的文字或是统计数据更容易让人回想起来。一个与你相关的判决错误会逐渐削弱你对司法体系的信任度,其影响程度比你在报纸上读到类似事件的影响更深。
>> 有个很著名的可得性实验表明,意识到自己的偏见可以使夫妻和睦相处,而且很可能在其他的合作计划中与他人的关系也很融洽。在一项广为人知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问夫妻双方的问题是:你为保持此地整洁作了多大贡献?用百分比来表示。此外,夫妻俩还回答了如“倒垃圾”、“发起社交互动”等类似问题。那么这两位自我估测的贡献率合计能达到100%吗,是更多或者更少?不出所料,他们自我估测的贡献率合计超过了100%。一个简单的可得性偏见就可以对此作出解释:夫妻二人记自己的努力和贡献比记对方的清楚得多,而且可得性的不同导致了对频率判断的不同。偏见不一定是自私的:这对夫妻还过多地将两人的争执归因于自己,尽管这一比例比两人在那些积极正面的事件中的自评比例小得多,但也是难能可贵了。
也就是说,当我们觉得大家都是说得多做得少,这时候也要知道,自己在其他人的眼里也可能是这样子的。
>> 任何情况下,每个人都该牢记这一点。你做的事情偶尔会超出自己的分内事,但你应该知道,当你有可能有这种感觉的时候,你的团队里的每个成员也都可能有同感。
在做一件重要的事情前,尽可能把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和担心都写出来,等事情结束之后,我们会发现原来担心的都没有发生。在罗列情况的过程中我们建立了自信--越难想出困难时越觉得--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嘛!
而把自己做过的厉害的事情或者克服的挑战都记下来,不时看一看激励自己,也会给自己建立自信--动不动就能想到自己做过一些厉害的事情,我怎么那么牛逼?!
自卑羞涩的人多数在讲述自己的成功经历时表现出不自信,有些人甚至把关注点都放在了失败的体验上,完全想不起来自己有做过什么厉害的事情,这些都是可得性启发的作用。
>> 两个因素间的较量谁是赢家一目了然:那些列举了12件事的人认为和只列举了6件事的人相比,自己不够果断。而且,列举出自己表现不够果断的12件事的那些受试者最终却认为自己非常果断!如果无法轻松地想起懦弱的事例,你可能就会说自己一点也不懦弱。自我评估是由事件呈现在脑海中的轻松度来衡量的。轻松地想起某件事的体验比想起事情的数量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