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代以前,香港并没有培养出有份量的数学家。中国数学发展的舞台在北方。五十年代初,政局动荡,南下学者不少,其中包括年轻的数学家陈国材 (K. T. Chan) 和王宪忠(H. C. Wang) 等。香港海隅,非他们长居之地。陈来港一年后即赴美,王则先赴台湾中央研究院,然后亦于美安顿。此后陈王二人分别在拓扑和几何学有杰出成就,在近代数学上占一席位。囿于地域观念,当时香港的大专主要吸纳从南方来的学生和学者,如香港大学以中山大学为主,而崇基书院则以岭南大学为多 。眼光狭窄,自难留着人材,研究风气也无从形成。当时的香港政府也不重视训练科研人员,大体而言,大学的目的是造就殖民地官员及培养中学教师。
五十年代的香港,数学发展自然以香港大学为主,因为当时全港只有一间大学,其它专上学院刚在萌芽阶段,中学毕业学生除少数北上念书外,大部份以入港大为荣,留学外国的,可说是绝无仅有。六十年代以前,香港大学容许中文中学学生考试入学,因此全港精英尽入港大。如萧荫堂、林哲玄、黎子良等是这时进入港大的优秀人材。在当时来说,港大师资有黄用诹、陈永明等,虽然未及北方名校,然而已经可以训练良好的年轻人了。
六十年代初,崇基、新亚、联合、浸会等院校逐渐成熟,得到社会人仕的普遍认同。一九六三年中文大学成立,首任校长李卓敏原是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名教授。他开始大量聘用美国而非传统英国的教员。中大成立伊始,便感染了美国那种比较自由的校风。而四年的学制,也比传统的三年制更有利培养研究人材,在短短三十年中,中大培养了不少学者。
研究原因,可归结为两点:
1. 中文中学的学生不能直接报考香港大学,故此,除少家境富裕者能放洋留学外,绝大部份只有进入中文大学一途。富上进心的优秀青年共聚一堂,互相切磋,学术气氛极为浓厚,有志深造的学生很多
2. 从世界各地到中大的年青学者大量增加。当时在数学系的有S. Salaff、 R. Turner-Smith、D. Fleming、J. Knight、E. J. Brody、黄友川、吴恭孚、陈乃五、周庆麟等,他们不单教学认真,还跟学生相处融洽,打成一片。
在这期间由中大毕业的数学人材,足可媲美世界一流大学。举例来说,六十年代毕业,现在在世界各地著名大学当教授者便有李伦怡(64)、蔡文端(67)、刘家成(68)、郑绍远(70)、朱础豪(70)、方资求(69)、谭联辉(69)等人。六九年中文大学颁授名誉博士学位给陈省身教授,陈先生到港时,全港数学界出席演讲会,可谓一时之盛。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数学系继续培养了不少人材,他们很多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单以现在在中大任教的,便有梁金荣(71)、曹启升(77)、陈汉夫(79)、区国强(82)、梁子威(85)、温有恒(86)等。
八十年代中叶以后,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大部份优秀的学生都转读如商业、工程和应用科学等实用科目,数学学生的水平已大不如前了。
到了九十年代情况又有变化,随着大专的升格,新大学的建立和中港两大学的更新,香港吸引了一批年青有为的数学家,本地的数学研究进入了新纪元。本港数学在师资方面突飞猛进。来港工作的数学家人数大增,著名学者包括郑绍远、刘家成、莫毅明、S. Smale、谭联辉、王世全等,可谓一时俊彦,云集香江。其中Smale尤为一代宗师,于动力系统和微分拓扑贡献良多。其它诸位正当盛年,其研究成果屡屡在一流的学报上发表,而今却舍去了国外的教授职位而来港。一下子香港汇聚的数学学者,平均来说,其素质竟优胜于中国大陆的任何名校;香港和台湾数学界的年轻化跟内地内数学界的老化成了一强烈对比。
名学者愿意来港服务,究其原因,不外有三:
1. 为中国和香港服务,期望国家富强,民族兴旺乃是海外游子的共同愿望。
2. 研究经费充裕,得以发展所长,再者大学的福利制度完善也让人安心工作。
3. 学术自由、学者受到尊重,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论资排辈的情况在此地并不常见
港台今日数学界的局面着实令人鼓舞,也是难得的机遇。然而中国数学能否在二十年内与欧美并驾齐驱,在很大程度上系于青年人能否上进,建立自己的数学传统。空有优良的师资和活跃的研究环境而没有一流的学生,则始终无法完成历史给予我们的使命。我们必须在本土做出一流研究的同时,培养出下一代一流的学者。
二十一世纪香港数学面临的挑战
一个现代工业国家能否独立生存,依赖于它本身的工业技术,其中有不同的层次。
基本技术:依赖于大量优秀的工业学校学生和一般大学生
中层技术:即能够从高科技国家中吸收技术来加工,非靠良好的硕士生不可。
尖端技术:能够独立发展高科技的工业,非靠大量的博士生不可。
在美国约有一百间大学能够大量培养年轻的博士生,这便是美国领导全球工业,历久不衰的一个主要原因,欧洲十国加起来的能力与美国相当,因此它能与美国抗衡。日本大致是美国的四分之一,高科技及加工方面都能影响世界。
高科技的发展绝对依赖于基本科学的发展,而由于数学是基本科学的主要语言,所以数学是先进的工业国家必先发展的一门科学。但在香港发展数学有种种的困难。
(一) 政府应该有系统地建立一个有水准的研究院。在当前的情形,将全港所有大学的数学系合并起来的师资力量大概可以足够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数学研究所,但是学生的素质却比不上国外第一流的大学,因为我们优秀的学生不是到国外就是不想念数学了。这是很不幸的事。有好的师资而没有有志气的年轻数学工作者。从长远来说是这种学系是难成长。有了好的学生,政府才会支持数学的研究,师资才会更好。
由于社会的压力,政府和大学当局大力提倡发展所谓应用数学,除了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外,各所大学数学系的创办都标榜应用数学为唯一的学习对象 (近数年来科技大学才开始比较重视纯数学)。由于出色的应用数学家数量极少,结果只能重量不重质。世界上所有以应用数学闻名的大学,都是理论和应用并重的。如 MIT、Caltech、Stanford、Berkeley、Courant Institute 等的纯数学都是世界最先进的,我不相信应用数学在肤浅的纯数学的基础上可以成长。事实上在某些美国大学的发展中我们已经看到这些毛病。没有基本数学为根本,发展到最后都是肤浅的应用数学。在香港,数学系一般教员位置不超过二十个,要理论和应用兼顾是极其困难的事情,即使在世界上很多先进的大学都没有这个能力,更何况香港数学历史才只有三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