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纵横 西部的发展,重要的不仅是要有资金(和80年代比中国现在已经是不缺资金),而且是资金的获得方式。 西部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新的经济部门,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经济、太空经济、海洋经济、旅游业、物流业、广告业、文化产业、休闲会务业、教育业、保健养生业等等。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走出一条不同于东部的发展制造业的新路。 中国的改革和开放,是在1979年从沿海地区开始的。1999年开始的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则是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减少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 十年后的今天,可以看到这一战略总体上是成功的。西部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2000年到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4%,比全国平均高1.9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高4.4个百分点;一批内地新涌现的明星城市,如重庆、成都、西安、南宁等,其耀眼的程度不亚于沿海的深圳、厦门;神木等偏远地区的小县城,一跃跨入全国百强县的行列;西部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逐步加快,从1999年的7.3%,提高到2007年的14.5%,2008年也达到12.4%,高于全国的总体水平;人均收入的增长,至少可以说基本跟上了全国的平均速度,没有使东西部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这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史上是少见的。 和大部分先发展国家的,依靠私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试错的发展道路不同,中国是通过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制定产业政策,发挥后发优势,依靠政府有效地集中使用有限资源,优先发展基础设施和战略产业,为外资和民间私人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同时,开展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和相互学习。 寻租现象和腐败普遍 这一模式很快地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果,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益,避免了市场试错的弯路,中国的GDP持续30年的高增长,中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大,贫困群体迅速减少;但其负面影响是分配过于向政府倾斜,政府持续垄断大部分资源,寻租现象和腐败普遍,不公正的收入差距扩大,污染严重,精英以外的普通老百姓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参与感和分享感较低,社会成本在越来越高。 西部大开发的成绩和问题也正典型的反映了这一发展模式的成绩和问题。中国的西部地区,地处中国的上风上水(有人说是中国之肾),有多种不同文化的原住民,是中国的水源、气源、矿源,也是中国社会和谐和安全的敏感点。西部大开发中,比起东部,更迫切地需要尽快克服和消除中国发展模式中的负面问题。笔者认为在过去十年的发展中,至少有以下几点是值得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