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分析法的测度指标
一般来说,对科学期刊进行分析时常用的测度指标有五种:即自引率、被自引率、影响因子、引证率与当年指标。在对专业和学科结构进行研究时,除用引证率外,还可用引文耦合和同被引等测度指标。
1.自引率:在引用文献的过程中,限于主体本身范围内的引用称之为“自引”。包括同一类学科文献的自引、同一期刊文献的自引、同一著者文献的自引、同一机构文献的自引、同一种文献的自引、同一时期文献的自引、同一地区文献的自引。自引率就是对主体本身范围内文献引用的次数与主体引用的文献总数的比值。
2.被自引率:这是被引用现象的一个测度,被自引率就是主体文献被自引的次数与主体被引用的总次数的比值。它反映出被引用中有多少是被自己引用的。
3.影响因子:主要在研究科技期刊时使用,等于期刊在规定时间内(一般是两年)论文被引量与可引论文总数之比。
4.引证率:期刊引证率等于该刊中参考文献量除以期刊载文量。这是衡量吸收文献能力的一个相对指标。
5.即时指标:这是测度期刊被引用速度的指标,它是期刊某年发表的论文当年被引用的次数,除以该刊这一年所发表文章的总数,是衡量期刊重要性的一种依据。
6.引文耦合:当两篇文章同时引用一篇或多篇相同的文献时,这种现象称引文耦合,这两篇文献就具有耦合关系。引文耦合的文献之间总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其联系的程度称为耦合强度。
7.同被引:当两篇(多篇)论文同时被别的论文引用时,则称这两篇论文具有“同被引”关系,引用它们的论文的多少,即同被引程度,称为同被引强度。
引文分析法的应用领域
目前,引文分析技术日趋完善,应用不断扩大,已发展成为文献计量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引文分析方法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测定学科的影响和重要性:通过文献引用频率的分析研究可以测定某一学科的影响和某一国家某些学科的重要性。
2.研究学科结构:通过引文聚类分析,特别是从引文间的网状关系进行研究,能够探明有关学科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结构,划定某学科的作者集体;分析推测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衍生趋势;还能对某一学科的产生背景、发展概貌、突破性成就、相互渗透和今后发展方向进行分析,从而揭示科学的动态结构和某些发展规律。
3.研究学科信息源分布:通过文献间的相互引证关系,分析某学科(或专业)文献的参考文献的来源和学科特性,不仅可以了解该学科与哪些学科有联系,而且还能探明其信息的来源及分布特征,从而为制定本学科的信息管理方案和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4.确定核心期刊:引文分析方法是确定核心期刊的常用方法之一。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从文献被利用的角度来评价和选择期刊的,比较客观。加菲尔德通过引文分析,研究了文献的聚类规律。他将期刊按照期刊引用率的次序排列,发现每门学科的文献都包含有其它学科的核心文献。这样,所有学科的文献加在一起就可构成一个整体的、多学科的核心文献,而刊载这些核心文献的期刊不过1000种左右。利用期刊引文的这种集中性规律可以确定学科的核心期刊。
5.研究文献老化规律:目前,有关文献老化的研究一般是从文献被利用角度出发的。D.普赖斯曾利用引文分析探讨文献的老化规律。通过对“当年指标”和“期刊平均引用率”的分析,他认为期刊论文是由半衰期绝然不同的两大类文献构成的,即档案性文献和有现时作用的文献。科学文献之间引文关系的一种基本形式是引文的时间序列。对引文的年代分布曲线进行分析,可以测定各学科期刊的“半衰期”和“最大引文年限”,从而为制定文献的最佳收藏年限、对文献利用进行定量分析提供依据。同时,一个学科的引文年代分布曲线与其老化曲线极为相似。这有力地说明文献引文分布反映了文献老化的规律性。因此,从文献引用的角度研究文献老化规律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6.研究信息用户的需求特点:利用引文分析方法进行信息用户研究是一种重要途径。根据科学文献的引文可以研究用户的信息需求特点。一般来说,附在论文末尾的被引用文献是用户(作者)所需要和利用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献。因此,引文的特点可基本反映出用户利用正式渠道获得信息的主要特点,尤其是某信息中心对其所服务的用户所发表的论文的引文分析,更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通过对同一专业的用户所发表的论文的大量引文统计,可以获得与信息需求有关的许多指标,如引文数量、引文的文献类型、引文的语种分布、引文的时间分布、引文出处等。
7.评价人才:在人才评价方面,常采用引文分析方法。这是因为某著者的论文被别人引用的程度可以是衡量该论文学术价值和影响的一种测度,同时,也从科研成果被利用的角度反映了该著者在本学科领域内的影响和地位。因此,引文数据为人才评价提供了定量依据。从对历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论文被引用情况的统计来看,物理学、化学、医学领域中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中,其论文被引次数最高者(L.D.Landan)为1888次;最低的也有79次(J·
H· D· Jensen);只有六名低于 200次。可见,这些科学界的精英的论文的引用次数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