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225 6
2009-09-27
山东经济学院的宿舍文化节搞得有声有色,学校还为原创歌手出了两张专辑,在校园里发售。作为一个充满小资产阶级腐朽情调、不懂得父母赚钱不容易的有闲青年,我为专辑的销量做了点微薄的贡献——第一张《校园小路》十元,第二张《麦田》十五元。在这里不妨装模作样喊两句,支持正版保护知识产权,人人有责哈。有趣的是,卖唱片的歌手们手里还有一张登记表,要买者登记姓名、所属院系和联系方式。正是从这张登记表上,我看到了这两张专辑的惨淡销量。尤其是《麦田》,在一整个上午的“推广”过后,只有包括我在内的两个人买了CD。
这是一个经典的价格理论案例。定价的决策者想当然地以为,价格是由成本决定的。成本来自两方面,一是决策者对于原创者才华和劳动的主观估值,二是实际操作中的各种物化成本。这些成本必须在每张专辑上平摊开去。由于CD这种商品是规模成本递减的,以一个学校的在校生为受众显然称不上什么“规模”。于是乎,高价卖CD成了一个必然。但是,决策者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市场会以该价格达到出清么?实行强行定高价的结果必然是大量CD无法出手,造成积压。
这里问题的焦点在于,价格真的是定出来的么?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
你当然可以给自己的一双普通的棉手套定价10000元,但是没有人会来买。你要把它卖出去,必然要将价格降到一定的程度,而这个均衡价格,并不出自于你的一厢情愿,而是来源于市场的检验。
生活中,“砍价”的经验正在减少。我们之所以会接受超市里的“定价”,是因为超市围绕这个定价已经做出了大量的计算,使它趋近于均衡价格。而且,根据库存和供需状况而来的打折促销(价格歧视)也无时不刻不在进行。超市为此付出的成本和它因此而节省的讨价还价的时间精力相比,无疑是较轻的。
如果定价者想让唱片出清,就一定要搞大量市场调查,来计算这一均衡价格。
但是这样计算出来的价格,很有可能不足以弥补发行CD的成本,也就意味着亏损(当然是最小的亏损)。但你想没想过,这个亏损是在某位领导决定出这张专辑的时候就已经注定的。制作唱片之前,唱片制作费用都是成本,但一旦唱片发行出来,这部分就变成了泼出去的水——沉没成本,而沉没成本就不是成本了。也就是说,成本决定价格是错误的。无论这张唱片的原创歌手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多么需要激励,市场无情地告诉我们:定十五元的价格必然卖不出去!只要出售所得能够弥补可变成本(即雇同学来出售CD的劳动成本,体制决定了这部分为零),无论均衡价格多低损失都会是最小的。
我们来想,生活中还有什么是“定价”的?书籍。但是在自由市场上,销售者总是会用“打折”的方法来调整价格,使其趋向均衡价格。唯一真正以“定价”出售的书籍是教科书,因为背后撑腰的是行政权力。
由此你可以看出CD定价者的心理了,明明要亏损为啥还要出唱片?一是他把唱片当教科书了,二是唱片好像是什么“国内首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9-27 20:11:27
定价过低,没有品味,没有面子,销量好不好无所谓。。。。。。。真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27 20:17:11
明明要亏损为啥还要出唱片?
那要看是谁承担亏损了? 如果说卖不出去,让CD定价者把剩余的CD包了,那肯定会给一个合理的价格。

既然出唱片了,那就说明不在乎亏损,这后面的东西大家都知道,可大家都无可奈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27 20:49:50
1.发行CD的故事好像在一本书上看过
2.超市不能砍价但不代表它不会调整价格,但不能砍价消费者反而少了讨价还价的成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27 21:05:42
4# liyg2000
恩恩 版主我在文中已经说了 超市价格是可以调整的 您再看看
这个定价其实是对双方都有利的 降低了交易成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27 21:06:58
4# liyg2000
还有 本文确实是我原创 我没看过那个故事 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