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台湾组织行为学研究:过去、现在、及未来
作者:鄭伯壎
内容简介:
「凡是走過的,必留下痕跡」,組織行為的構念(construct)從西方引進台灣,至今已屆二十餘年,研究數量雖然增加不少,有些研究議題(例如領導)的研究論文篇數,甚至累積達千餘篇;而大學與研究所開授的組織行為課程,也推陳出新,多所更迭—修課由一般而分殊,由選修而必修;內容則由淺而深,由單點而多樣。乍看之下,的確有一番蓬勃發展、欣欣向榮的嶄新氣象。然而,結論真的是如此嗎?當「組織行為」在台灣的學術殿堂取得正當性(legitimation)之後,其發展是否已經符合Kuhn(1970)之標準科學(normal science)的原則,建立起連貫而逐漸演化的學術典範呢?它是否已經成為一有機的學術新生命,不但可以自立更生、持續成長;而且假以時日,必定蔚然成林?抑或只是像一株失根的蘭花,四處飄蕩、隨風俯仰?台灣組織行為研究的實際性格究竟為何?有清晰可辨的面目嗎?如果有,則其逐漸發展的邏輯何在?其研究的演化金線(golden line)為何?上述問題,都需要做審慎而仔細的察看,方能在過去篳路藍縷的基礎上,開展更久遠的未來。
當然,西方組織行為的面目也是逐漸形成的,而非一蹴可幾。從早期工業心理學的範疇中慢慢脫穎而出,再結合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及組織理論的傳統,整合出一有系統而連貫的知識體系。開始萌芽時,也是充滿著許多直觀的描述與瑣碎的研究,不但方法不夠嚴謹、研究零零散散,更欠缺堅實而細緻的理論。因此,對其發展的軌跡與所處的環境脈絡,我們亦應有所鋪陳,方不致被其光鮮亮麗的外表所震懾,並收「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之效。
總之,本文將首先交代學術構念發展的演進歷程,台灣在進行構念移植之後,有何進展?其發展策略為何?有何優缺點?再界定何謂組織行為?其研究範疇為何?不同歷史階段的進程有何特點?接著依照演進狀況,將台灣組織行為的發展,區分為引介期(1981年以前)、消化期(1982-1991)、及創發期(1992-2001)三大階段,並以西方組織心理學的發展為背景(ground),勾勒出台灣組織行為議題的更迭、研究特色、研究策略、及優缺點等等圖像(figure)。最後,則透過本地與國外的對比,以及台灣發展較成熟與發展較稚嫩之研究議題的對比,突顯出對台灣(或華人社會)而言,什麼是較健康的研究策略?透過什麼方式,才能促使組織行為研究在台灣(或華人社會)全面生根,建立起組織學術研究的大傳統?一方面從前人的寶貴經驗中,獲取教訓;另一方面則根據環境變化與未來組織變遷的狀況,對台灣(或華人社會)的重要組織行為研究議題與方向,提出中肯的建議。希望透過此一反省與評論,再加上持續性的努力,以建構細緻而周延的華人組織行為理論,期對台灣(或華人社會)的組織與管理現象有所洞察,並對全球的組織行為知識做出貢獻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