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研究效用时往往只给出效用的图像未给出效用函数,本文假设一种效用函数。
与其它资料计量效用的方法不同,本文对效用的计量采取百分数法,即最大效用为100%。当效用达到100%时视为已经完全满足是最大满足。
我们假设效用函数为二次函数。假设在数量A处边际效用为0。
则可推出效用二次函数为:
U= -Q2/ A2+2Q/A=(-1/A2)(Q2-2AQ)
边际效用为:dU/dQ=-2Q/ A2+2/A=(-2/A2)(Q-A)
显然,数量A可以理解为对该商品的需要量。也就是说消费数量A的商品,效用可达100%。
我们介绍一下消费者购买定理:
单一商品消费者购买定理:
在消费者购买金额足够的条件下,消费者购买的量为该商品的需要量(钱足够效用最大);在消费者购买金额不足的条件下,消费者将减少某商品的购买量甚至不购买(钱不足效用降低)。
多品种商品消费者购买定理:
在消费者购买金额足够的条件下,消费者将购买所有品种的需要量(钱足够效用最大);在消费者购买金额不足的条件下,消费者将根据自己的需要紧迫度或偏好购买各品种的数量(钱不够效用降低,但未必追求总效用最大,只是根据需要紧迫度或偏好适量购买,最后得到一种效用)。有的商品购买量等于需要量,有的商品的购买量低于需要量。
根据多品种商品定理,生活必需品一般将按需要量购买并优先购买。不紧迫不偏好的商品购买次序偏后购买数量可能偏少。
生活必需品的购买量一般等于需要量,也就是说在一定价格范围内,生活必需品的价格需求弹性很小。不紧迫不偏好的商品的购买量与价格密切相关,价格需求弹性较大。
根据多品种商品定理,一般资料介绍的消费者均衡条件、无差异曲线等只是理论性的东西,消费者在实际购买商品中未必按该理论操作。
我们将以上函数给出两个假定值。
U1=(-1/100)( Q12-20Q1)
U2=(-1/25)( Q22-10Q1)
商品1的需要量为10件,商品2的需要量为5件。
商品1价格为6元/件,商品2价格为8元/件。
我们可以计算出最大效用需花费10×6+5×8=100元。
现在我们假设只有90元,问:买商品1和商品2各多少数量效用最大?
约束方程如下:
6Q1+8Q2=90
可以解出最大效用时的Q1=115/13=8.8,Q2=60/13=4.6。
这个数字一出来,我们知道了购买数量是为了效用最大化的荒谬:好不容易知道了效用方程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没有大学文化知识怕还算不出来)算出的结果竟然是小数,无法购买。
假设是你花90元(或不超过90元)购买以上两种商品,你将如何购买?
我可能买10件商品1花60元,3件商品2花24元,共花84元。
还有无数种买法,但绝不会按最大效用的数量去买。
按最大效用购买,是臆想的购买。或许只有经济学家才会那样购买,但谁又知道他的最大效用是怎么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