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一定时,价值与商品量呈反向变化,反映的是需求自身结构造成的价值与商品量的变化关系。在需求自身结构不变的条件下,需求的整体也在发生变化。在需求总量上,会出现增长和减少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在具体的商品上会表现得较为频繁和明显。举例来说,西瓜是夏季消暑食品,西瓜产量一定,日消费量一定,价值为A时,达到平衡。这时,出现持续高温天气,人均西瓜消费量上升,对西瓜的消费需求增长。具体来说每人对西瓜的消费支出增加,需求的直角三角形结构整体上移。这时,西瓜商品量不变,需求在价位A出现剩余,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至B位,供需平衡;在价位A时,恰逢连日阴雨,气温下降,西瓜人均消费量下降,用于西瓜消费的支出相应减少,需求的直角三角形结构整体下移。在原价位A,需求出现不足,供大于求,价值下降至C位,供需平衡。由于农产品的采摘、成熟有时间周期的限制,商品供应量受种植面积、产量限制,商品量、日供应量难以人为提高,可视为商品量不变。对西瓜这种商品需求变化是人们日常生活自然而然的反应,属于社会性、生理性变化。但这种变化虽然影响经济,但不是经济本身的变化。社会、生理的变化在市场经济的具体表现,使得价格出现频繁、大幅的波动。所以说,生意即生活,不懂生活的人,难以理解经济的现象。生活是本,经济只是形式表现。在商品量相对不变的条件下,只要是价格波动,必然是需求自身发生了变化。
如果商品量可以增加,需求的突发增长和下降就表现出价、量齐升和齐跌的形式。例如,2003年非典期间,由于防疫的需要,人们对板兰根的需求大增,需求的直角三角形结构整体上移,如果价格不变,通过增加产量,也可达到供需平衡。实际上由于产量增长有限,不能与需求的增长在原价位达到平衡,形成了满负荷生产后,商品量不再增长,即商品量一定,这时,板兰根供不应求。根据价值规律,商品量一定,需求增长,价格上涨,最终形成了需求增长后的价、量齐升。疫情解除后,板兰根需求恢复正常,满负荷的产量形成供过于求,价格下降寻找供需平衡。根据价值规律,商品量一定,需求下降,价格下降。由于满负荷的产量超过需求恢复正常时的需求总量,仅价格下降,并不能达到供需平衡,况且价格下降不能低于成本,这时,减产成为平衡的必由之路。根据价值规律,价格不变时,需求下降,商品量下降。最终,通过板兰根价、量齐跌,板兰根市场恢复正常。
在经济水平整体提高的需求增长时,如果商品量达不到需求总量,那么商品的产量就有增长的空间,在商品增长还未达到需求总量的过程中,由于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即供需之间的不平衡由价格来调整。例如,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时,基本属于短缺经济,商品量不能满足需求总量,随着改革开放,自由贸易、价格放开,表现出经济水平整体提高时几乎各种生活用品的价格、商品量共同上升的现象。可以说,如果货币进入市场不发生问题,只要价格上涨,商品生产正常,必然是需求增长。
经济水平整体下降的需求不足,往往是人为因素。例如美国1929年经济危机,是由于全民直接、间接参与投机造成全社会普遍亏损。1996年中国抽走房地产贷款资金造成货币短缺,形成全社会三角债,造成经济整体水平下降。需求不足,需求的直角三角形结构整体下降,商品量不变,形成供大于求,通过价格下降,或价格、商品量共同下降寻找新的供需平衡。需求的量变,通过价格、商品量的复合变化来表现和实现。
如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创作者。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72911&page=1&from^^uid=903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