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商业原理
http://bb.sqw.cn/cssqw/ypnew_view.asp?id=1698
需求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律结合商品生产、制造的特点划分为功能需求、品质需求、个性需求三个阶段(参见商业原理)。在功能需求实现的基础上,随着收入水平、支付能力的提高,商品的品质需求、个性需求成为需求的主要表现形式。商品品质的好坏成为人们生活主要的选择判断依据。不同品质的产品如黑白电视机和彩色电视机,消费者会认定彩色电视机比黑白电视机更优秀,更倾向于选择彩电。对于品质好坏的鉴别,属于生活性、社会性范畴,也并非用经济内部因素所能判断、分析。商品品质优良会被消费者优先选择,唯一的制约就是支付能力。在支付能力保障的前提下,消费者选择更为优良的商品。在品质需求与功能需求这种需求在质的比较上,较为劣质的商品要通过经济属性的价格下降完成买卖,会产生降价失灵现象。可以说,在具备支付能力的条件下,生活、社会性选择优于经济性选择。同样,可以说生活、社会为本,经济末。在经济整体水平增长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原有的初级、功能性产品并不与经济增长同步发展,反而出现了价格、商品量单一或同步下降的现象。而那些品质较好、品质升级的商品,价格、商品量单一或双双增长。实际上,这是在需求质变条件下的需求量变的不同表现。我们以食品为例,社会需求食品总量基本不变。在食品中,米是我国居民较为普遍的主食,在80年代,大米在稻米总量上占的比例很小,并且在粮本上有比例限制。在粮食市场逐步放开,粮本逐步退出市场的过程中,经济整体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大米的需求增长。如果大米产量跟不上需求增长,根据价值规律,商品量一定,需求增长,大米涨价。由于大米需求的增长并伴随大米产量的增加,米食用量—大米食用量=非大米、中熟米等的食用量。就是说非大米、中熟米的需求下降。需求下降,需求直角三角形结构整体下移,中熟米等产量不变,供过于求,价格下降寻找供需平衡。用价值规律表示,就是商品量一定,需求下降,价格下降。如果价格下降接近成本,只能减产来找平衡。对于米的功能需求,随着需求水平的整体提高,米的品质需求增长,功能性需求下降。所以根据价值规律,品质需求增长,价格不变,品质商品量增加;功能需求下降,价格不变,功能商品量下降。如果商品量的变化不能与需求变化同步,用价格调整来寻找平衡。无论市场如何变化,价值规律对量变的判断始终保持稳定。但是质变的判断只能用生活和社会科学来取舍。所有的经济现象都是正常的,所有的量的变化也都遵从价值规律。在西方经济学中将需求水平整体增长时市场萎缩的初级功能性产品划分为非正常商品、劣质品,而将与需求增长同步的品质提高的商品划分为正常商品,这种划分的本身就是经济研究缺乏生活和社会的基础,将需求的质变与量变混为一谈,自欺欺人。所有的经济现象,都可以从生活和社会科学中找到其发生的本源。所有经济现象、商品,只要是存在的都是正常的。对于经济学的研究和探索的经济现象、商品来说,只有不正常、不科学的思想,没有不正常的经济现象和商品。不能认识和合理解释实践、事实,并不妨碍实践和事实的存在。
如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创作者。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72913&page=1&from^^uid=903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