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经济发展让中国走向世界强国
●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共产党政府不一定能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将来还是需要进口美国的粮食。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彭斯对当今中国的评价是,中国的经济发展独一无二。
●中国应该是继欧盟、美国、日本之后,第四大创新中心。
●未来30年,中国将真正向着未来的超级大国转型,而且中国在经济上超过美国指日可待。
□本报记者 方烨 实习生 张晓芳
由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举办的长安讲坛9月26日再次召开。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作了题为“中国经济发展60年”的主题演讲。胡鞍钢在演讲中表示,新中国通过60年的经济发展,完成了从贫困大国到世界强国的历史转变。他说,60年前,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文盲充斥、东亚病夫、生态赤字的人口大国;60年后,中国成为了世界人力资源大国、科技实力大国、经济实力大国和综合国力强国;几十年之后,中国还将成为世界人力资本强国,科技实力强国,经济实力强国,可以说是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绿色家园。
1949年前“东亚病夫”名副其实
胡鞍钢说,要讲中国60年来的经济变化,就需要先看看60年前到底中国是个什么样。对此,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著名的马歇尔将军,他在1948年2月实际上是美国的国务卿。他当时认为美国倾入大量的援助也无法挽救中国的经济危机,并且认为中国缺乏原料资源和工业资源,难以成为一流的强国。
1949年8月,接替马歇尔担任美国国务卿的艾奇逊,也曾经讲到关于中国最难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这是中国历朝历代的政府必然碰到的一个问题。他认为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一个政府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当然他也预言,共产党的政府也不一定能解决,将来在某种意义上还是需要进口美国的粮食。
1959年周恩来曾经讲到,1949年中国是一个经济极端落后的国家。他举了一些数据,尽管中国的人口是世界第一,但是当时中国在世界各国中钢产量占世界第26位,发电量占世界的第25位,煤产量高一些,也不过是第9位。就是比较发达的棉纺业,棉纱产量也只占世界的第5位。全国的产业工人,当时只有300万人,不足全国人口的千分之六。老大的中国号称以农业立国,但是在解放以前的几十年间,小麦、大米、棉花每年都需要从外国进口。
1949年中国经济增长和西方国家差距巨大,还可以从几个方面说明:
一个是发展工业的时间晚,大约比西方工业化滞后了100年—200年。其实在1949年,如果我们从一个经济学家的角度来看,基本上还没有进入
现代经济增长的门槛,至少要接近当时日本的人均收入水平,它才有可能进入现代经济。然而,1950年中国人均GDP不到50美金,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人均GNP按照1965年的
美元价格,是75美元。
从经济结构角度来看,1949年我们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当时的经济水平,从劳动力的情况来看,英国当时的农业劳动比例是30%多,我们现在还没有完全达到。
此外,还包括工业基础。从固定资产的角度来看,如果从19世纪70、80年代算,有现代工业的因素,到1949年或者1950年,洋务运动有100年了,按照1952年的
人民币价格,工业部门大约积累了近100多亿元人民币。如果我们再考虑到交通基础设施等等,估计可能有200多亿元的原始积累。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均的工业资本存量水平极其低下。按胡鞍钢测算,当时中国人均的固定资产,按照1952年的价格,大约是40元左右。
再看基础设施建设。以铁路为代表,中国铁路在19世纪末期才开始建设,印度则因为在英国统治之下,它的基础设施发展很快,特别是铁路。在1890年,中国只有10公里的时候它已经达到2.6万公里。到了1950年,中国也只有2.2万公里,比印度1890年还要低得多。同时也不如当时的日本,日本已经达到2.7万公里。而这2.2万公里,绝大部分还是在东北地区,是在日本侵占时期大规模修建的。当然更不如美国,美国当时已经达到40万公里。
再说人力资本。尽管中国人口多,但是当时中国的人力资本是极其缺乏的。据计算,从有现代大学以来,累计到1949年受过大学教育的只有18.5万人,相当于我们总人口的万分之三点四,全国平均受教育年限算下来大约是1年。中国当时的文盲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80%。这和同年代发达国家,包括日本、韩国,差距是很大的。不仅如此,当时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是真正意义上的东亚病夫。在1950年,全世界的平均预期寿命是49岁,中国人是35岁。
当时中国还面临一个长期的问题———资源短缺。历史上中国的耕地一直在扩大,到1949年其实已经达到极限了,只不过我们又进一步动员开垦,直到1957年达到中国历史最
高峰,而后就持续下降。这与1949年的美国是完全不一样的,它可以不断地开垦更多的荒地,保持总的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这些都对我们发展工业化起着长期的制约。
60年巨变真正“换了人间”
然而现在建国已经60周年了,再看当时艾奇逊预言,却是没有应验。据胡鞍钢介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彭斯对中国的评价讲了这样一段话,他把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称为独一无二。他讲到,虽然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或者也曾经历过高速且持续的经济增长,但是从未见过像中国这样规模庞大的经济体,在一段长时间内如此强劲的增长。怎么解释这个话呢?如果从1978年算起到今天已经30年了,GDP年均保持了9.8%的增长,如果从大国的角度来看,在世界的经济史中,基本上已经打破历史记录了。因为在我们之前只有一个国家是有这个历史记录的,就是日本,从1950年到1973年,一共是23年时间,保持了年均9.3%的增长。
斯彭斯还讲到,中国发展的规模和重要性之大,影响人口之多,也都是空前的。这就更是如此了。不管我们是用1978年的人口数据还是用1949年的人口数据来看,中国实际上1950年之后就经济起飞了。为什么这么讲?因为1870年美国经济起飞的时候是4200万人。到1913年长达43年的时间,它曾经保持在4%的经济增长率,可以说是美国的空前繁荣时代。最终它的人口达到了将近9800万人。日本在1950年经济起飞的时候,人口规模是8000多万。从现在来看,尽管我们现在世界上有206个国家和经济体,实际上上亿人口的国家只有11个,中国十几亿人口,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口大国,而是一个人口巨国。因此,从人口规模的角度来看,中国也是空前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