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122 0
2017-06-13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百余年中国历史艰辛奋进的呐喊,是中国人心中热烈深沉的期盼,是建设美好中国的壮丽蓝图!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大学肩负着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华中科技大学是伴随着新中国建设成长起来的一所有鲜明特色的大学。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到建设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再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著名学府,几代华中大人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不懈奋斗实现着自己的梦想。作为其中的一员,我深切感受到了华中大那种低调奋进、团结拼搏的精神气质,那种勇于创新、敢于竞争的进取态度,那种“既雕既琢“的苦干实干和”复归于朴“的大学情怀。在这里,我结合机械学院的实际情况和个人的治学育人经历,谈谈加强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的几点看法。


    ”  坚持特色,创新引领,打造一流学科


        机械工程学科是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2007年成为首批机械工程一级国家重点学科。2012年,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国家学科评估并列第一。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机械学院积累了一些建设经验,可以概括为:


        一、汇聚人才,传承文化,以培育领军人才、打造优秀学术梯队为核心力量,引领学科发展。机械学院在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上有着优良的传统,从老一辈教师开始,学科带头人就率先垂范,影响和帮助下一代学术骨干成长,目前,形成了一支“院士、千人学者、长江学者、国家杰青”领衔的优秀学术团队,建成1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拥有2名国家教学名师和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师资队伍形成了多元和谐,开放竞争,学术引领,团队集聚的良好氛围。


        二、突出特色,凝练方向,以立足学科前沿、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为目标定位,规划学科方向。上世纪50-60年代,当时的机一系率先走向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开发了发动机连杆称重去重和曲轴动平衡自动线、立式和卧式加工中心等多项自动化装备;上世纪70-80年代,机械学院开始探索学科交叉,实现了将传统的机械学科与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激光技术等新兴学科的融合,从而开拓了数控技术、CAD/CAM、CAPP、FMS等新的学科领域;21世纪以来,在数字化制造装备与技术、电子制造、微纳制造、智能制造等研究方向上齐头并进,承担多项国家重大专项,牵头制定了国家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路线图,从而凝练出了机械制造装备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研究方向,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与学科优势。


        三、整合资源,高点制胜,以建设高端平台、形成科技创新链为任务抓手,丰富学科内涵。建成了“课程教学-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国家级创新平台链,目前机械学院已经有3个国家级教学平台、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6个驻外研究院;协调“教学、科研、产业化”关系,服务高端制造业,充分发挥驻外研究院对区域经济的引领作用,使学科建设的成果不仅反映在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上,还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科技成果向市场转移转化,推动了产业和产品升级。


        学科建设是一个不断积累优化的过程,也处在不进则退的激烈竞争中,对照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重任,我们清醒认识到在师资结构、顶尖人才、创新成果、育人质量、社会贡献、国际影响等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其中,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队伍作为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创造科研成果、促进学科建设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下面结合我的治学育人经历谈谈研究生培养的一些体会。




     守正勤学,善思笃行,培育一流人才




        作为一名老师,最高兴的事莫过于看到自己的学生成才!“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我也切实体会到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乐趣,在此,想对研究生们提几点建议:


        一是守正,就是充满正能量,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如果一个人在做事之前就觉得做不好或不可能,那么就容易养成拖延甚至放弃的习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退缩的性格,也就会失去很多成功的机会;相反,抱持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激发正能量,不但给自己带来自信,还会感染周围的人,营造出一种有利于成长的环境氛围,带来成功的机会自然也会增加。“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志当存高远”,一个青年最大的正能量,就是把个人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为个人梦想努力奋斗的同时,也为国家梦、民族梦的实现凝聚力量!


        二是勤学,就是肯下苦功夫,养成严谨的学风和研风。“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研究生阶段不是学习的面变窄了,反而更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资料,补充交叉学科知识、提高技术运用能力,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但形成见解的过程必须符合科学的规范,要经得起严谨的验证和反复的推敲。一篇好的论文,首先是科学性,但也要有艺术性,后者就包括语句通顺、逻辑清晰、文字精炼、用词准确,题目是否有吸引力等等,这些都需要研究生在平时的写作中勤加练习,养成严谨的学风和研风。


        三是善思,就是学会独立思考,训练辨别和决断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训练有三个层面,底层是给定问题,找出解决方案,针对硕士生培养;中层是给定领域,找出问题,是对博士生的要求;高层是独立开辟新领域。其中,发现问题的好坏决定了研究的创新价值,甚至决定了研究的成败。对于工程类项目研究,一般都要经历如下的思考过程:首先需要明确项目应用背景,在此基础上深挖它蕴含的科学问题,等科学问题解决了再回归到工程本身,指导解决技术难题,最后与行业相结合,推进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完成这个研究过程,也正是我们科技工作者比较重要的一个使命。对于我的博士生,我都会要求项目一定要结合国家重大需求,瞄准有挑战性的研究对象,围绕对象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找到理论和技术的结合点。


        四是笃行,就是踏踏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学问。我的博士导师杨叔子院士曾朴素的说:“教育的任务无非是做人、做事、做学问。会做事的不一定会做人,会做人的一般做事也不会差。而对高层次的人才,这两点更不能分割。至于做学问,其实就是对做人、做事的深入研究。” 研究生可能是一个人求学阶段的终结,同时也是一个人走向人生新阶段的起点。“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做学问要找准科学问题、找到解决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做顶天立地的研究;做人做事,更要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把困难作为磨炼自己的机会,把失败视为下次成功的契机,只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勤学善思、百折不挠,就一定能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




   “置身须向极高处,举首还多在上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更大的筑梦、寻梦、圆梦的舞台!习近平总书记说:“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在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希望广大的研究生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刻苦钻研,投身到华中科技大学“双一流”的建设中,在实现华中科技大学大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