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家福利体系缺失 李子旸的博客
《古典自由主义》读书笔记(一)
在许多不了解历史和现实的人看来,福利体制就是国家强制下的福利。这种体制的要点是:国家从公众那里强制征收费用,不缴不行,然后,国家声称,将把这笔钱用于为所有公民提供基本或者更高的保障,并救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如果你反对这种强制的福利体系,头脑简单的人就会以为,你是在主张,即使必败无疑,穷人或其他弱势群体也应该被抛入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去。他们认为,穷人将因此失去最后的依托,生活惨不忍睹。
他们当然很不理解怎么会有人抱有如此残忍的主张,居然要反对福利。你告诉他,福利将扼杀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导致社会总产出的减少,因此损害所有人的利益。这种解释对他们是无用的。他们会说,减少一些产出也没什么,重要的是,不能让穷人无依无靠。
或许,另一种解释可以说服他们当中那些尚存部分理解力的人,那就是,如果没有国家强制的福利,民间的福利只能发展得更好,为社会提供更加全面和细致的保障。在一个民间慈善机构发达的社会中,弱势群特将得到更好的照顾,他们的生活和自尊将比国家福利下的社会好得多。同时,如果没有政府的刻意压制、破坏和阻挠,没有官办慈善的挤压,民间慈善事业将非常发达。公众的善心远比一般认为的大得多、可靠得多。
为此,我将各举美国和中国的一个例子,这两个例子都是真实的历史事实。
首先是美国的一段史实。
1960年代,美国致力于“伟大社会”计划。这个计划想要建立全面的国家福利体系。中国的许多国家主义者很向往这种类似的计划。还有一些貌似自由主义者,实际上却是国家主义者的人,打着问责政府的旗号——当然是责问政府为什么不剥夺更多、做得更多,也在孜孜不倦地推动中国走上“伟大社会”的道路。
我建议这些忙着帮助国家膨胀的人,抽时间看看美国“伟大计划”前后民间慈善事业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耐人寻味的。
1940年到1964年,美国人收入中用于慈善事业的比例一直在上升。这个时期是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变富裕了,更愿意拿出钱来帮助他人了。
但是突然,在1964-1965年,这个持续上升的趋势逆转了。这时,经济发展并没有停止,仍然在高速增长中——美国经济增长的放缓和停滞要到1973年才出现,人们的收入在增加,但人们拿钱帮助他人的意愿却削弱了。
然后,到了1981年,美国经济处在衰退期中,人们的收入停止增加,甚至减少了。但奇怪的是,趋势却发生了转向,这次是有利于慈善的转向。美国人捐助慈善占收入的比例转为上升,并且是直线上升。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美国人却更愿意拿钱出来帮助他人了。
这是怎么回事?经济衰退中收入减少的美国人,反倒比1964年经济增长中的美国人更加慷慨,更加富有爱心。这是为什么呢?
看看美国政府的行为,答案就非常清楚了。
1964-1965年,正是林登·约翰逊总统开始“伟大社会”计划的年头。约翰逊总统宣称:联邦政府要发动一场对贫穷的战争。面对雄心勃勃的政府计划,人们自然会想到,既然政府已经接管了帮助穷人这件事,自己就不需要再做什么了。
而到了1981年,新上台的里根总统宣称,要大幅度削减政府开支。看到政府收紧了钱包,人们就意识到,政府可能没有那么多钱去帮助穷人了。如果政府不打算帮助穷人了,那他们就只好挺身而出,自己来帮助穷人了。
政府的官方福利计划就是这样压制民间的慈善和互助的。而官方福利的后退和收缩,也就是这样鼓励和刺激民间慈善事业的。
那么,民间慈善事业有那么大的能力吗?如果国家福利缺失,民间慈善能够顶上来管用吗?民间的慈善不是弱小和不稳定吗?几个好心人的捐助能够解决社会保障问题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可以看看1930年前后的中国上海。
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中国是没有宗教的民族,中国人没有终极关怀,只关心现世,因此也就不愿意拿出财富去帮助他人。中国人的慈善心是很薄弱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