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产业经济学
2748 2
2009-10-02
“产业经济学导师论坛”纪要
2009年9月31日下午(郭庆、付镜懿、潘岩整理)
北京工商大学教二楼302会议室
洪涛:首先,欢迎谭向勇校长、谢志华教授、何明珂教授参加本次产业经济学导师论坛。北京工商大学前身之一的北京商学院1960年即设立商业经济专业,至今有49年的历史,是全国最早设立该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贸易经济教学与研究的中心之一。1981年我校贸易(商业)经济学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至今有28年历史,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7年该专业被国内贸易部评定为部级重点学科。1997年贸易(商业)经济学专业在新专业目录中并入产业经济学,2003年产业经济专业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至今已有6年。
为了促进我校产业经济学科的创新与发展,今天需要讨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产业经济学研究方向及其定位
2.产业经济学教学体系及其课程群
3.产业经济学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
4.《流通产业经济学评论》筹备
5.商业经济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所建设
下面请各位导师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想法。

谭向勇:最近学校很重视国庆期间的维稳问题,校领导都在分头负责良乡2500名学生国庆巡游的事情。
首先,我觉得今天这个论坛的形式很好!西方人喜欢喝咖啡,中国人喜欢开茶话会。只要为大家提供一起交流的机会,那就是好的。我认为学科建设要集中力量,不是说哪个教授的研究方向不好,但是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必须集中精力抓重点。北大的理论研究很强,其实它与国外水平还差很多,不是教授不好,而是国外的高校优先发展时已经研究过这些理论经济了。所以我认为我们学校重点还是要发展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要更偏重理论联系实践,我很同意刚才卢奇教授的讲话,我们应该明确为谁研究的问题,应该用经济理论方法研究现实问题。流通经济是我们学校的一个特色,学科建设就是要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我们做的好的领域或者别人没有涉足的领域进行研究。我们以前的商学院、轻工业学院都是口碑很好的高校,可是为什么我们北京工商大学却成为“1+1<2”的学校典型,这是需要我们进行反思的。
我们要充分抓住我们自己的特色,这是我们的生存力。一个什么都研究的人是不可能在一个领域作出什么巨大的贡献的。这一点,我们老师与学生正相反,学生可以各个领域的问题都触及一些,作为老师则应该在一个比较窄的范围内确定好一个研究方向后,集中力量做专,这样才有可能取得一些成就。这方面的例子比较多,比如1995年我在中国农业大学当校长的时候,我们就牢牢抓住“农”这个特色。我们把农产品横向细分为每个具体的品种,像专做大豆、猪肉、西红柿等,我们又进行竖向分析,研究大豆、猪肉、西红柿等的收购、储存、配送、批发零售等环节,取得了一定成果。我们目前要确定的是具有竞争优势的学科特色,在具有历史优势的学科研究基础上出水平,要确定流通领域的主攻研究方向。我们不能限制老师们研究那个方向,但我们要告诉各位老师重点研究的方向是什么。例如在哪个环节、哪个方面、哪个品种等找到切入点,利用前期研究的积累作出成果。
流通经济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我们要在流通中细分出我们研究哪一块。比如台湾中兴大学有几个教授专攻超市的收购、批发、配送、零售、现货、期货等等。我来学校也有段时间了,我觉得我要是往流通这个方面转型,那我的优势就是对粮食问题的研究。
另外,我们很多老师写的论文许多都是从理论到理论,文字到文字,没有实证的内容。我们最后应该定下来哪几个老师重点在哪个环节或者哪个品种上致力研究。社会在变化,今年的药品流通可能与明年的就不一样了,我们要总往前推进,跟上时代的变化。我们的老师要成为流通哪个环节或者哪个品类的专家,这才是我们的发展方向。
(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0-2 17:29:51
谢志华:产业经济学是我校旗帜鲜明的专业,其源头是商业经济学,目前已经出了一些成果,研究经费也很充足,但我们还要注重效率的提高。北京工商大学产业经济学的专业排名已经位于全国第十五位,有所前进,如果能申请到博士点会更好。我们想要向高层次发展,就要认识到现有的不足和局限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一是研究领域不集中。需要进一步明确方向,在确定大方向后,下狠心抛弃与本专业相关性较弱的研究领域,例如可分为流通、理论、实践、政策等方向,注重理论和实践的分工。

二是层次不够。目前承接的课题数量较多,但是发表文章的刊物级别不高,要在较短时间内统一组织发表文章,如尽量做到在核心刊物上一年发表一些论文,具体以教育部下发的学科评价标准文件为准。

三是学科带头人带领本专业所有导师定期开展此类论坛活动,可向全校推广。论坛上可讨论我们目前取得的成果,也可以研究国内外经济热点,这样才能为写文章做好铺垫。

我希望产业经济学这个专业可以依旧是学校的第一品牌专业。



何明珂:全校应该多开展这样正式、有意义的论坛。要树立典型,导师、学科团队表现突出的要表扬。研究生部计划10月份要举行学科负责人的培训,希望可以以产业经济学的模式为典型。产业经济学的建设对学校发展很重要,经济学院在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此感谢院领导和各位导师。目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申报博士点和加强学科建设,我简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第一,学科团队需要大家共同建设。目前本专业有教师14名,研究方向比较分散,应服从统一的领导规划。洪涛教授的研究方向是大家认可的,也是学校的特色。我们申请博士点需要各位教授发表文章的题目尽量集聚,在流通、产业两大方向中确定关键词,也可以几位老师合作,在这半年里要有规划的发表文章。

第二,目前经济学院聘请的校外导师数量是最多的,但应该注意管理问题。校内、校外导师相结合辅导学生的方式值得肯定,应该坚持,但也要进一步规范导师如何指导学生,比如导师多长时间召集学生进行一次讨论,采取哪些形式;还应该告诉学生应如何学习,怎么充分利用时间。从今年开始,各学科要建立档案,记录学科建设成果。

谢志华:我们也可以做一个大胆尝试,大家都直接研究流通经济,抛弃以前的研究方向,要跟随学校的大方向定位来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



杨德勇:产业经济学这个专业对经济学院的贡献是很大的,也是申博第一点。产业经济学专业的三个研究方向应该尽量靠拢,是否可把期货、期权的研究归入流通产业理论与实践中,还有产业组织与规制这个方向的名称可否改为流通产业组织与规制,这是值得大家商榷的。在剩下的三个月里,争取每人写一篇具有较高档次且方向集中明确的文章,尽量在高水平的杂志、期刊出版专著和文章,为那30篇论文贡献5-7篇。



洪涛:以上几位校长、院长的发言非常精彩,我们的研究要要在主流经济学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特色,这样才可以把学科建设好。下面请各位老师畅所欲言。



冯中越:去年的产经导师论坛举办地很成功。刚才几位领导的发言使我很受启发,下面我的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是学科建设的基本情况。我认为学科建设应站在国际化的视野下,以主流经济学角度发展学科。学科建设与申博有重大关系,申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从国内形势来看,目前渠道畅通,但申博程序有所变化,以前是每四年一次,现在是两年一次,并且此次申博是先批建设指标,先建设后确认。我们专业应该做两手准备,一是按照应用经济学的方向申报3-5个方向,并且注意不能与二级学科名称一致;二是按产业经济学的方向按一级学科申报。

二是我比较赞同谢志华副校长的看法,把产经专业的研究方向分为产经一般和产经特殊。因为申博评委三分之二是工业经济专业出身,三分之一是财经、贸经专业出身。我个人认为应该保留产业组织与规制这个方向,如果改为流通产业组织与规制,容易出现是否适用的问题。期货期权方向保留或并入待议,我觉得都可以。

三是学科建设要国际化、主流化。目前我校与其他一流院校差距还较大,例如上海财经大学,招聘的教师须具有常青藤教育背景;再如中财所聘教授必须具有一年海外经验。这些学校在国际化方面都做得很好,目前我们学校的国际化水平还比较低,要继续努力追赶。《经济研究》、《财贸经济》都是用现代经济学的语言来研究流通问题。

四是谈谈教学科研体会。目前国内教学科研一般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纯理论研究,再加一点实证分析。比如北大等院校,纯理论研究主要指翻译一些国内外理论前沿的专著。

第二层次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个层次的争夺、竞争最为残酷,若理论支撑不够,将直接沦为第三层次,即实践性研究,所以需要各位老师集中起来,利用三个月时间来发表高水平的论文。目前核心期刊刊登的主要是第一、二层次的文章。

第三层次是一般实践性的研究。我们不要写第三层次的文章。

五是希望与大家共勉,学科建设要具备三个要素:固定的研究方向,优质的师资队伍和标志性的成果(也称为基地建设)。

此外我们团队最重要的,一是要做充足的文献工作,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二是要处理好文章与教材的关系,论文是砖,著作是墙或房子。最后,学术评价很重要,能否得到圈内的专业评价是非常关键的。

(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 17:30:34
李书友:我谈谈以下两点问题:

一是研究方向和定位问题。目前对于产业经济研究方向我校对外有三种不同说法,三个方向的说法适用于不同场合,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也有市场前景。我认为可否把期货期权研究这个方向更名为“大宗商品交易方式研究”,或把其归入流通产业理论与实践。这样产业组织理论——流通产业理论——期货期权研究符合学科逻辑。一个方向的说法适用于申博,从这个角度上看,用产业组织与规制这个名称就比较牵强,可按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4个方向)或一级学科划分。

二是专兼职导师师资队伍建设,强调团队建设,整体考核。目前我们产经这个专业师资整体力量较强,但团队优势不够突出。从科研角度讲,我们的队伍不一定局限于本团队人员,可以扩充队伍,三个方向之间也可相互交叉,学院内发展的空间仍较大。



郭馨梅:我离开学院几年,刚刚回归,这对于我来说有很大的意义。由于做行政工作,做科研的时间也不是很多,我就谈谈几点看法:

第一,教材与课程设计问题。《流通产业经济学》这门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但对于本科生来说,书的内容可能多了些,价格也贵了一些,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教材可否进行区分,对于本科生是不是可以用精简版。还有,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一般排在靠后学期,学生往往由于已修够学分而放弃一些重要的选修课;专业特色不突出,是否考虑把商、经分清楚。

第二,研究方向。目前本院具有的优势是首都流通业基地成为我院进行科研活动的一个良好平台,借此平台可集中方向申报一批相关性较强的课题。

第三,   凭借优秀学术带头人的影响,集中申报课题,加强交流。



徐晓慧:我简单谈谈两点想法:

一是研究方向要进一步凝练、系统化,要有基础理论的支撑。不仅要研究产业经济一般,还要突出特色。产业组织与规制就是这样一个理论研究,但这个一般与其他院校相比又有什么特色,这个是需要我们思考的。我比较赞同将期货期权研究更名为大宗商品交易方式研究,将其定位为流通产业理论中另一个特色。谢校长的让各位老师都转型研究流通经济的提议在现实操作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我认为各位导师可结合目前自身研究特点,做相应调整,发挥特长。

二是关于师资队伍建设。明确研究方向后确定团队,保持常规化联系与沟通。



李丽:得知今天要召开此次论坛,我搜集了相关资料,以首都经贸大学产业经济学学科为例,跟我们学校的产业经济学进行一个比较。首都经贸大学产经方向是1986年取得硕士点的,我们学校早在1976年就取得了。首都经贸大学产经的研究方向分为产业战略、产业发展与产业竞争力研究、流通产业与发展(包括期货、商品交易)、产业信息经济学(包括电商、国贸等)。首经贸其学科优势在于:研究方向多、研究成果多、课程体系多、学术骨干多。



洪涛:刚才各位老师的建议都很中肯,下面我们请文科实验中心的卢奇老师谈谈自己的看法。

卢奇:首先,非常感谢洪涛教授邀请我参与本次论坛。听了各位老师的想法,我很受启发,在此我有几点不成熟的想法,想和大家共同探讨。

第一点是学科定位问题。我们应该关注科研动力问题,即两个需求,一是社会需求,研究成果是否能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一般需与政府宏观政策联系;二是行业需求,如果在某一行业内与某一知名企业合作成功,在整个行业中造成的影响也不可小觑,对于提升我校整体形象有所帮助。学校想要上台阶,就不能不搞科研。

第二点是关于创新。理论创新不容易,我们可在选题和研究方法上寻找突破点进行创新,这才是突破口。



高扬:前面几位老师都谈到关于期货期权研究方向的问题,我谈谈个人的想法。我认为,在研究生教育中该方向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因为在招生、就业、研究等方面都有优势。从申博角度,如何定位要符合整体要求,我想大致梳理一下。期权与期货研究方向与流通的关系是:其标的(大宗商品)属于流通领域;期权期货是远期交易,而流通是现期交易;远期交易属于流通基础衍生,具有大宗商品定价、大宗商品风险管理等意义。



孟昌:要突出产经特色就要搞清楚产业经济学和流通领域的研究内容,注重课程体系设置和主流理论研究。发表论文不能过于功利,需要有好的研究方法。至于申博要发表高水平的文章,要制定短期规划和长期计划。;另外,学科规划总在变化,导师转型时期过长,影响研究效果。



龚晓菊:我也谈谈自己的想法:

第一点是学科建设和方向。可结合自身优势和本专业研究前沿,着手于同行研究的薄弱环节。目前研究方向过大,要进一步细化,做到“专”、“精”、“尖”。

第二点是关于团队。根据研究方向分组,导师之间定期联系沟通。

第三点是关于研究生培养问题。可借鉴以胡俞越为核心的期货期权研究团队的模式,研究生共享团队导师资源,可提高学生水平。



周清杰:我在冯中越教授的领导下主要从事流通监管领域研究,我们将在近期定期开展“规制经济学”双周研讨会,也希望这个制度可以一直坚持下去。另外,我主要做的是为这个团队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流通监管的研究主要落脚点就是北京工商局等。发表好的文章,没有理论支持是不行的。

李书友:周老师的提议很好,我们也可以每两个月开一次产业经济学的导师论坛。

洪涛:非常感谢校长、院长及各位老师的参与,谭校长为我们确定了一个明确的研究方向。由于时间关系,我来简单总结一下:

第一,关于产业经济学发展。产业经济学这些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全国排名第15位,我们要坚持下去。未来的发展要“靠拢主流、创出特色”。目前三个研究方向短期内不会变,流通方向主要由我负责,产业组织方向由冯中越教授负责,期货期权方向由胡俞越教授负责。

第二,关于课程建设。要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教材建设也很重要。

第三,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我们的团队由基本队伍和兼职教授组成。校内、校外导师相结合要加强联系和沟通。

第四,每一位导师要带领研究生写出一些高水平的论文,以《流通产业经济学评论》为载体,每一位导师至少一篇。

第五,我们要出版产经杂志。我们计划开办《流通产业经济学评论》(以书代刊),每期都有不同的主编,不同的研究方向都要发表系列的论文。

第六,我们要以产业经济研究所和商业经济研究所为基地开展多项活动。

第七,要打破院系之间的壁垒,院系之间要相互协作。

最后,谢谢大家的参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