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阶段连续两年通过,第一年两门,第二年四门,第三年过了综合。基本算是匀速前进,绝对算不上快,但是好在没耽误事(找工作),及时派上了用场。三次备考都在论坛获得了很多帮助,现在是回报战斗在一线的诸位战友的时候了。个人认为我的经验对一些基础一般的同学更适用,大神请绕行。
一、考生情况介绍
我本科时是标准学渣一个,差不多做了四年的学生工作。因为有两个国家级的比赛得奖经历,所以虽然绩点不好看,但还是保送读研了。以上是为了说清楚我真的是个学渣,没有科班出身的扎实功底,也没有经历考研炼狱般的回炉锻造。在这个背景下,因为想去投行工作,所以就对后面的道路规划了一下,在本科毕业的暑假踏上了CPA的康庄大道。
其实看学渣的学习方法也有点好处,因为我不会利用碎片时间神马的那么拼,每次看见论坛里的大神们把资料存在手机、pad各种移动端,随时随地学习,我都无比佩服,因为我自己也尝试了,结果后来都是随时随地掏出手机刷微博,学渣,没办法。不过话说回来,苦头,一定是要吃一些的,玩乐,那是一定会放弃很多的。
二、复习计划&实施情况
作为一个学渣,总是有着多变的学习计划,三次备考,我简直换了三次画风,就是任性。
1.第一年(2012)
这是CPA改为无纸化考试的第一年,也是我下定决心将CPA拿下的第一年。目标是每年通过三门,两年通过专业阶段的考试。为了稳健,也因为野心,报了四门——会计、审计、税法、战略,后面两门挂了。
在这里有必要说说这六门考试的顺序(提醒一下,我仍然是针对基础薄弱的同学,比如接近零基础的我)。我们先以简单粗暴的方式把这六门分分类。
(1)需要按计算器的有三门:会计、财管、税法;不需要计算器的也是三门:审计、经济法、战略。
(2)书比较厚的:会计、财管、审计;书比较薄的:税法、经济法、战略。
需要计算器的那三门,有名的做不完试卷的科目(大神请走开),不需要计算器那三门,需要理解性的记忆很多,尤其是审计。书比较厚的那三门,有另外一个称呼:CPA核心课程——说人话就是普遍认为难一些。当然,找工作时,有些用人单位可能要求相对宽松,不硬性要求全科通过CPA,但是很多时候会说,通过CPA主要科目。
说到这里,我的观点呼之欲出了,如果打算3+3通过专业阶段6门考试,非常不推荐的模式是,3门纯计算,3门纯记忆,3门全核心,3门非核心科目。尤其是前三种情况对于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同学,实在是炼狱模式,很有可能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就放弃了。比较合理的顺序,会计一定是最先选择(有这么句话,会计过了,CPA就过了一半),跟会计联系相对紧密的是税法、审计两门课。如果报三门的话,个人建议是这三个。如果再加一门,那就在经济法和战略里选一门。如果报五门或者六门,少年,你可以关闭网页了,再次强调,我只是个学渣,不要为难我。
好的,我们回来,继续讲复习计划(PS:要是我的导师看见我用这种行文逻辑在写东西,一定不会让我毕业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由于是第一年无纸化考试,考试时间推迟到10月,这个情况只持续了两年,我考完专业阶段就结束了,考试时间变回了9月。暑假通常都是6月末或者7月初开始,我基本上就是7月初开始复习(预习…)。算算时间,两次准备专业阶段都是准备四门考试,每次基本都是100天左右。第一年是最有计划,最斗志昂扬的一年。100天,大约是14周,先大致的划分三个阶段。就像做审计计划,从后往前倒推各个阶段的deadline。第三轮模拟题,需要做实战演练预留了三周左右的时间;第二轮是专题训练,大约需要四五周的时间;第一轮是基础学习,需要六七周的时间(不要问我为啥是约数,因为我不记得了)。
最重要的时间是基础学习,因为大部分的童鞋都是在这一关就忍受不了放弃了,或者因为这样那样的事开始拖慢节奏,导致后面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其他轮次的学习。第一轮的学习,对于我这样的学渣,作用不仅仅是夯实基础(说实话我的基础也没被夯实),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收心。大家(学渣)都懂的,大学谁还像高三学生两头不见太阳的学习啊,谁还不出去聚个餐看个电影旅个游啊。所以学习状态很重要,熬过了第一轮的学习,不仅意味着有了一定的基础,更意味着我们再一次进入了学习(高中)的状态。不是有人说坚持22天就会自然形成习惯吗,基本上三周之后就会很有惯性的去学习了。
第一年的学习以周作为单位,是因为我采用了交叉学习的方法,每周的学习都兼顾四门课程。一周7天,3+2+1+1。报了会计、审计、税法、战略四门课程。3+2是会计和审计每周交替着学习三天,另外一门学习两天。1+1是税法和战略每门课每周学习一天。基本上六周(请你一定在7周内)完成第一轮学习。算下来会计审计各15天,税法战略各6天,合计六周42天。不要质疑时间短,这只是第一轮复习,千万不能拖慢节奏。以税法为例,一共就14个税种,说实话,除了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需要用每个税种至少一天去学习,其他税种,每天至少学习2~4个,我确实是这个速度,毕竟时间紧任务重。可能这次学习完觉得没能掌握,做题也错很多,但是第二次第三次学习就会好很多,有几何级数的提高。毕竟是应试的学习,要以会做题为目的。很多知识需要来回反复的学习和记忆,不是一次学习的时间足够长就能掌握的(纯属个人观点,当然,非要说学个一年半载,那也能学会)。可能有些同学觉得半个月看完审计或者会计简直是扯淡,后面会有各科的具体复习方法,这里先卖个关子,不展开了。
学习的强度,差不多要保证每天6~8个小时的“有效”学习时间。早上8点左右到自习室,中午吃个饭,回自习室睡一觉,醒了开始学习,吃晚饭,饭后回自习室学习到晚上10点,回寝室洗澡睡觉。当时已经离校,没有宿舍住,借住在研究生师兄的宿舍,学习氛围比较好,所以一般洗完澡之后,会从11点开始做一个小时的习题,12点睡觉,这每天一个小时的时间基本全都给了会计,因为题实在太多。这里有几点要说:第一,午觉有很多同学喜欢回去睡,寝室实在是万恶之源啊,尤其那张床,我和我身边很多人无数次的证明了,中午一旦回去,下午就全是happy hour,所以尽量别回去睡午觉;第二,并不提倡吃完饭立刻学习的疲劳战,我刚才的一顿流水账并不完整。比如我晚饭后通常会散散步,不过午饭后就省了吧,武汉的夏天真是骄阳似火;第三,做好吃苦的准备。
第一轮学习的时候,上午下午学习新知识,晚上做题。比如今天要学习增值税,上午下午把书看完,课听完,晚上把对应章节的习题做完。这个阶段我个人的感觉是,有个计划非常重要。我一般会在开始学一门课之前粗略的统计一下需要多少天,然后每天大致学习多少内容基本就心中有数了。随着每天的学习进行一些细微的调整,当最后提前一两天完成总体目标时,心中非常的有成就感。给自己每天定的任务量十分有讲究,最好是跟自己能做到的极限差不多(所谓极限就是今天你不偷懒,不走神,不YY的情况下,能够学习的量)。这样设定的好处显而易见,第一是负担不会太重,如果每天任务很重,相信我,不到一个星期,你的计划就变成了一张废纸(有一年复习的时候,前桌有个萌妹子,为了考研制定了每天15个小时的学习计划贴在桌上,震慑住了我们一群学渣,结果她每天只来3个小时不到,后来就不来了,不来了……);第二是会倒逼自己集中精力,因为一旦任务没完成,就要挤第二天的时间来补,到后来就慢慢养成很好的习惯,尽量高效率的学习。
这样各科齐头并进的学习方法,是个磨人的小妖精。。。。。因为学了三四周的时候,看那一摞书,书页下面仍然大部分雪白啊。所以我个人觉得这种学习方法,优点是:不会出现学了一门忘记一门的情况(其实这个真不用担心),学的相对扎实些。缺点是:给人一种进度很慢的错觉。
第二轮学习,专题。第一轮学习结束之后,一定要找综合题做,做两三套,最好做前两年的真题,做的时候严格按照考试时间(没错,我是处女座…)。做完综合题,可能会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不要担心,其实不是的,只不过是知识点没有串联起来。这就需要专题。
接下来的复习模式有两种。第一种是自己总结,适合我这样的事儿逼,仍然拿税法举例:第一轮的学习,我们一个一个的学习很多税种,但是这一轮我们整理出一个一个的业务,比如我有房子,但是还是买了一个二手房用来出租,这其中涉及到了那些税种,这些税种都是适用哪些政策。这种业务是怎么拍着脑袋想出来的呢?之前做的真题,做的练习册1,里面来来回回出现的东西,相信大家现在已经有点熟悉了,回头翻,一定能整理出来的。如果懒的翻的话,没问题,只把“历年真题”里的业务熟悉了也可以,知识点绝对已经不少了。第二种,哪里不会点哪里。比如会计的合并,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这些在第一轮学习里浑浑噩噩的章节,再学一遍,重点突破。
第二轮学习的deadline不固定,当你觉得剩下的时间你需要做模拟题来冲刺了,那就停下来。
第三轮的模拟冲刺,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普通的控制时间,第二段是完全模拟。所谓完全模拟,就是如果报了财务管理的考试(中午1:30—下午4:00),那就在这个时候做财务管理的模拟题,一来是适应注协奇葩的考试时间,毕竟之前我们这个时候在午睡呢,二来是让大脑在特定的时间有特定的思维。
最好在考前三天停止做模拟题,剩下的时间更偏向于第二轮的复习,专题化,或者说是任性化,想看哪里看哪里。有个灰常重要的事跟各位汇报,我每年都会下载网上各路神仙分享的押题卷、绝密卷,本着宁错杀不放过的心态,一定下载。这些题,大家不用掐着时间当模拟做,但是要确保里面的知识点能掌握。
然后,上场考试。我当年会计和审计过了,税法和战略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