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出在整个世纪中,货币大幅度波动是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主题之一。本世纪初,自由
市场经济、稳定的货币和开放的世界经济被视为经济繁荣的保征。1930年前后,传统的
经济理论已失去意义。经济学家熊彼特和费希尔留下了关于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增长过
程以及通货紧缩和经济活力的关系等重要研究报告。大萧条之后,凯恩斯学说处于西方
经济理论的中心地位。60-70年代出现了现代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保罗-塞缪尔森和鼓吹
自由市场经济及货币主义的货币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
德国《明镜》周刊6月14日一期刊登坎布里奇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鲁迪-多恩布
施撰写的一篇文章,题为《大发展》,摘要如下:“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人类的进
步由于生产率低下而受到限制。对1700年前后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所作的估计表明,世
界各地区的人均收入差不了多少。例如美国、中国和印度之间的人均收入只有细微的差
别。
从1700年至1820年,世界各地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没有拉开距离。一个世纪之后
,即在1820年前后,各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有些拉大了,欧洲和美国的人均收入
要比中国、日本或俄国高出一倍。中国、日本和俄国几乎是踏步不前;但那时印度和中
国的社会产值加在一起仍占世界社会产值的一半。
19世纪首次出现强劲的经济增长动力,它使欧洲的人均收入提高了两倍,使美国的
人均收入甚至提高了3倍。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是资本的积累、技术的进步、分工以及技能
和资本在全世界的传播与流通。
19世纪虽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19世纪的成就不能与20世纪相提并论。人类的生活
水平在20世纪提高得最快,尤其是在20世纪的后50年。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的人
均收入提高了8倍。在同一时期,中国的人均收入提高了
7倍,发展快的亚洲其他国家的人均收入也有差不多程度的提高。
本世纪后50年创纪录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自然会引起人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在过去
50年里人均收入增长速度为什么那么快?是否可以为此找到一种普遍适用的解释?从经济
学的角度来看有两个不同的增长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储蓄的迅速增加和资本的迅速形成
使得能够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机器,劳动效率提高了。第二个因素是技术进步。技术进
步意味着我们学会更好地生产;用同样的工作量和机器能够生产越来越多的货物。此外
,技术进步的意义也在于,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思想和改进的技术使人类生产出更有效
的机器,从而也导致生产率的提高。
有些经济学家把创造性地破旧立新看作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有些经济
学家则认为资本的不断积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
特·索洛是第一个试图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的人,即资本的形成对人均收入的提高起了
多大的作用。他得出的结果令人吃惊:人均收入的提高只有l/3应归因于资本的形成,
其余2/3应归因于技术进步。
本世纪最令人惊异的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仅仅几十年的时间里消除了持续数百年
之久的落后状况。日本是第一个在短期内消除落后状况的国家。尤其是在本世纪的最后
30年里,许多亚洲国家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产值大幅度提高。在这个时期里,印度的
人均收入增加了两倍。新加坡白手起家,现在新加坡的人均收入已经超过英国。中国的
人均收入增加了5倍。
50年前,中国的情况与1700年没有多大差别。
人们想知道,哪个大国是本世纪的优胜者。俄国显然不可能是优胜者,那里的人们
所遭受的痛苦要比其他地区更多。欧洲、日本、美国和中国都是经济竞赛的决赛选手。
光从数字上看,日本是优胜者,尽管最近日本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中国因过去20年的
迅猛发展冲到了第二位。欧洲和美国与过去相比取得了巨大成就:人均收入在100年内增
加了4倍,这是前所未有的。但欧洲和美国没有达到日本和中国的发展速度。
本世纪的经济戏剧性事件是大萧条,当时贸易交往崩溃,人们对自由贸易和市场
经济失去信任。在从1929年至 1932年3年内,世界货物交易量下降25%。为了使本国生
产厂家免受外国竞争者的冲击,各国都设置进口障碍。
虽然美国在1934年就试图通过相互贸易协定重新打开世界贸易大门,但到最终拆除
贸易保护主义的堡垒还持续了数十年时间。马歇尔计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建世界贸
易方面起了关键作用。如果说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尝试遭到失败,那么重要的贸易国
家至少成功地通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为消除贸易障碍的谈判铺平了道路。50年代末,外
汇管制渐渐取消了。但这一切仅仅在经济大国中进行。处于经济世界边缘的国家和日本
仍有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这些国家直到80年代才开放边界。
从那以后,世界经济又与大萧条前一样开放了。当然在这期间,通信联络和运输手
段大大改善了,以至于能够有力地扩大贸易和资本往来--全球化是本世纪末的巨大挑
战。与1900年前后不同,现在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在迅速加快。像中国这样的竞争对
手的生产技术在10年或20年后可能发展到中等水平,这不仅仅对其他新兴工业国家、而
且也对老牌工业国家构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