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10074 87
2009-10-05
2009年10月05日 00:00:46  来源:新华网

刘效仁   作者文集
    诺贝尔基金会宣布,2009年诺贝尔奖本年度各奖项得主揭晓仪式将于本月5日起陆续举行。有机构预测了一大串可能获奖者的名单,其中仍然缺乏中国人的身影。(10月4日《钱江晚报》)
    每年一度的诺奖评奖开奖,都会成为世界的盛大节日,吸引着各国科学界、文学界乃至于平民百姓的眼球。而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想要不参与诺奖的狂欢也几乎不可能。可国人的心绪与其他国家的国民大不相同的是,别人分享的可能是成
功的喜悦,我们却只有眼馋的份儿。对科学发展颇为自信的中国人,其间不乏不平不甘之气。如国庆60周年成果发布会曾介绍,目前中国高校科研能力世界第五。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启动以来,中国高校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按科技论文数排序,中国自2004年以来一直排在世界第五位,论文数排在世界前四位的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总之,中国的科研实力堪与世界强国比肩,却长期缺席诺奖,要保持平和从容的心绪看来也难。
    中国的高校科研能力到底能排世界第几?据资料显示,国际上颇具影响的检索工具《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收录我国科技论文八成来自高校,但从主要反映基础研究状况的SCI所收录的中国论文被引用次数情况来看,在过去10年间,我国论文被引用次数仅排世界第13位,而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成果似乎更少。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写下《21项值得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工作及科学家》。迄今为止,其所列项目中几乎每年都有获奖的。但他也预测中国人距离诺贝尔奖“确实很远”。以前是因为没资金,而现在“钱不是唯一的因素,体制、人才都需要跟得上”。在他看来,主要是科技体制出了问题,重大项目和方向的决策,有时是“由非科技专家感兴趣的热点来决定”。这样的体制里,肯定出不了2002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苏尔斯顿,这个家伙只喜欢自己做研究,既不发表很多文章,更不追求论文发表到特别显耀的杂志。
    每年诺奖颁布时国人总是心神难宁,一旦获奖者有华人身份,更是亢奋莫明。然而热乎不了几天,就会渐渐的冷却,乃至波澜不兴。待到来年,又如是这般,循环往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0-5 10:47:59
哎,中国什么时候能拿个诺奖啊,实在让人期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5 10:55:59
高行健在2001年就拿到,那时他好像还不是法国籍吧。但我们一门心思认定,把奖给他,是整个西文世界亡我中国的阴谋,所以上面下文不准备任何地方宣传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5 11:00:56
就目前中国的学术氛围和学者的水平,100年后都不可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5 13:01:15
大家不要担心,科研管理部门已经组织各方面专家充分论证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有关特征,将会设置一个“诺奖工程”,用于指导我国的广大科学家攻克诺贝尔奖项。由于是2009年10月5日提出的,因此简称“105工程”(该简称对外具有保密作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5 13:47:37
这篇文章的作者在亢奋,还说别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