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泛分享经济
2017年,分享经济在中国翻开了历史上全新的一页。传统意义上的分享经济来源于对经济剩余的循环再利用,体现为公众将闲置资源通过社会化平台与他人分享,进而获得收入的现象。但如今,许多人注意到,当前分享经济至少产生四个新变化:
第一个变化,供需双方已经从个体参与衍生出企业;
第二个变化,出现了非闲置资源的分享,比如共享单车,企业采购自行车供分享使用;
第三个变化,过去单个分享经济平台已经开始生态化发展;
第四个变化,随之而来,由个人收入变成企业收入。
可以看到,分享经济产生了新的社会示范意义,可称之为“泛分享经济”。过去,分享经济被视为一种新的社会经济运行方式,以更低成本和更高效率连接并激活社会的经济剩余资源。而泛分享经济,则不纠结于个人闲置与否,它以分享经济的模式和理念,在更大的经济视野中激活经济剩余,进而形成新的业态和消费增长点,缓解传统经济升级转型的痛楚。
腾讯研究院在2016年推出《中国分享经济风潮全景解读》系列报告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分享经济十大主流行业,统计分析了1102家分享经济代表企业(不包括P2P网贷),通过数据洞察分享经济2017年的发展态势,观察分享经济的未来走向。
▌分享经济宏观经济拉动效应明显
国内分享经济从2011年开始起步,2014年和2015年井喷,当前步入稳步增长阶段。资本市场助力独角兽和准独角兽创新创业主体的增长,累积估值达6125亿元。分享经济市场交易规模更是在2016年逾2.4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倍,累积5亿人参与这场风潮,拉动1亿人次就业机会,为社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民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