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占中国总出口的18%,美国经济复苏速度和进口需求走势对中国的出口前景将有很大影响
随着美国7月份制造业进口指数在连续萎缩17个月后达到50临界值(尽管8月份小幅回落至49.5,但仍在50附近徘徊),美国制造业进口萎缩周期已告尾声,令同期美国从中国进口货值亦结束了环比负增长。自2季度以来,美国企业投资已呈现企稳改善迹象,而制造业新订单指数作为企业投资的领先指标,5月份突破50之后持续加速上升,从而为企业投资未来继续回升提供了动力。此外,美国制造业库存已连续下降40个月之久,18个行业中有11个行业表示库存“过低”,再库存启动近在咫尺,短期内提振制造业的增长。前瞻地看,美国制造业的进一步改善和再库存的启动将带动中国出口的复苏。
欧洲经济复苏及企业投资下半年可能回暖将带动对中国进口的需求,欧元区对中国机械机电及运输设备与杂项制品进口已实现增长
尽管欧元区PMI没有编制进口指数,但从历史经验看,PMI制造业新订单指数与其从中国进口的环比增速高度相关,而前者已跃升至扩张区域并为08年3月以来最高(50.9),显示其从中国进口的需求可能逐步改善。此外,PMI制造业产出指数持续回升,预计下半年企业投资可能实现复苏,并可能支持对中国与投资、生产相关的资本品、中间产品等的进口需求。而最近的数据亦显示,欧元区4-5月份对中国机电机械及运输设备和杂项制品(主要是用于生产的工业产品)的进口量已率先现出回暖趋势。制成品虽然仍环比下滑7%,但增速仍高于欧元区对该产品进口货量的总体水平(-9%)。
日本制造业复苏及下半年工业再库存的启动可能成为支撑中国出口的动力
与欧元区类似,日本亦没有PMI进口指数,但PMI制造业总指数与其从中国进口的环比增速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及领先性。PMI制造业指数8月份已升至53.6,连续两个月处于扩张区域,显示日本制造业已实现复苏,对中国进口亦可能持续增长。加之闲散产能将随着时间及技术更新而折旧,日本下半年投资需求的企稳亦可能增加对中国的进口需求。此外,日本经济在经历了急剧的去库存后,7月份工业库存已呈现企稳迹象。采掘业库存自3月份见底反弹,制造业存货基本止跌,其中运输设备存货企稳,而电子机械及精密仪器等部分行业的再库存已经自5-6月份启动,有望继续带动中国相关机械机电类的产品出口。
新兴亚洲内需有望持续改善,预料对中国未来的出口表现带来一定的支持
然而,由于新兴亚洲区内贸易是以加工贸易为主,其出口全面性的复苏仍有待发达国家最终的拉动。从基本面看,新兴亚洲占中国的总出口38%;这些国家的经济复苏速度和进口需求走势对中国的出口前景将有很大影响。自2季度以来,新兴亚洲内需有企稳改善迹象,主要反映私人消费开支降幅明显减少,而投资开支降幅亦有所放缓。同时,发达国家库存偏低亦导致短期出口订单有所上升以补货销售,导致商品进出口触底反转。前瞻的看,发达国家制造业的进一步改善和再库存的启动将带动新兴亚洲区内的加工贸易,从而支撑中国出口的复苏。
香港经济回暖将增加中国消费品进口需求
由于香港本地留用进口只占其总进口大约25%,而制造和建筑业仅占GDP大约5%,因此香港经济回暖将主要带动消费品进口的需求,对机械及运输设备、制成品和化学品的需求仍有待发达国家的最终需求所拉动
韩国经济复苏亦增加中国制成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进口需求
韩国7月份领先指数同比上升7.9%,环比亦连续7个月上扬,而7月份工业生产指数亦同比上升0.7%,结束连续9个月的同比下降势头。这反映韩国对工业制成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进口需求将会有所提升,由于中国这两类货品占韩国的市场份额达25%,对中国有关产品的出口亦带来一定的支持。
台湾地区来自中国的进口产品对其总进口的影响低于发达国家
而经济领先指标亦显示对中国的主要产品进口需求亦可能相对迟缓。而当进口需求全面回升时,对中国有关产品的出口亦仅有小幅支持。但预料中国货品在台湾地区的市场份额将会继续上升,反映两岸经贸关系日益密切,而两岸三通于今年4月全面实现更对经贸往来正常化创造了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