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学模和《政治经济学教材》
《政治经济学教材》可以说是中国数代大学生必读的教科书。直至今天,查询任何一所大学的考研信息,这本书都列在必读的参考书目中。
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已经出到了第12版,印刷66次,发行量超过1800万册。这本有经久不衰魅力的教科书的主编就是复旦经济学院教授蒋学模先生,他总结说是“严谨而不守旧,坚持而能发展”的治学态度,赋予了此书与时俱进的特点。
这本广为世人熟知的《政治经济学教材》是蒋先生的代表作。自1980年第一版出版后,因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透彻阐述,和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紧密联系,被国家教育部推荐为高校政治经济学教材。之后,又被推荐为干部自学理论读物,成人自学考试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并被22个省市采用为电大教材。
这本书是在很困难的条件下开始写作的,起步伊始,没有现成的书籍、资料及经验,举步维艰。
早在30年代,蒋先生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探索。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进入复旦经济系,才开始了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系统研究。
1949年5月上海解放,9月开始的这一学期,复旦大学经济系的课程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课程退出大学讲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课程成为主要讲授内容。但是,对于教师来讲,他们对这种急剧转变的理论准备是很不足的。蒋学模先生当时承担了《苏联经济建设》和《东南欧经济》两门课程,能够找到的资料非常有限,还来不及充分准备,只能现炒现卖了。所以,截至1950年秋中国人民大学开学,华东高教局派蒋先生到那里去进修之前,他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都是用零敲碎打的自学形式进行的。
在人民大学进修的两年里,蒋先生接受了苏联专家的授课指导,能够有机会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政治经济学的著作,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为以后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回到复旦后,蒋先生就着手编写《政治经济学教材》,以作为高等学校通用教材。他一边结合国情实际自己探索研究,一边和其他老师一起组建我校政治经济学教研组,编写教材教书育人。十多年下来,蒋先生已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经济系也逐渐形成了一支过硬的教学科研队伍,培育出一批批优秀学生。然而1968年开始的一场浩劫,将这一切整整中断了十年之久。
改革开放后,蒋先生得以继续编写这本教材。
1980年,《政治经济学教材》第1版出版,因为提出了“社会主义生产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生产”,必然同时受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由此展开生产、交换、分配各环节的分析,适时地从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上阐述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受到各方面的好评。由于该书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阐述透彻,社会主义部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紧密,逻辑顺当,文字流畅,所以由国家教育部推荐为理工农医院校的政治经济学教材。
《政治经济学教材》由8位作者分工撰写而成,但并没有因文风的不同而成一个松散的“文集”,全书整个系统和谐、有机地统一,其中统编的作用尤为突出,在原稿基础上的统、删、改、编的再加工过程中,主编无疑要倾注大量的心血。现在可以看到的近30万字的首版手稿,字迹工整清晰,上面是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批改,有几页已经被浓重的红墨水大段删去,在空白处改写上更透彻明晰的文字。
在蒋先生86岁高龄时有记者采访他,看到他还在伏案修改这本书,他解释说每天坚持工作4个小时左右:“最近要出第13版了,我正忙着修订它。”
蒋先生认为:“没有一种理论可以一成不变,放之四海皆准。我们的理论也必须跟随实际变化时时予以更新,才能确保与时俱进。”所以《政治经济学教材》自问世之日起,几乎每两年就修订一次。尤其是自1995年以来,蒋先生在开放的背景下,借鉴吸收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引进运用新的名词术语,不断努力探索创新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概念范畴,使《政治经济学教材》的体系结构日臻完善。
在蒋先生家中的书桌旁,一个方方的红木柜子颇为引人注目,那可是蒋先生做学问时的“秘密武器”。上下几层的抽屉,满是排列齐整的卡片,卡片上是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并按规律进行了编排,粗估有几千张之多。这些卡片都是蒋先生几十年细致研究工作的见证。蒋先生说:“一个人的研究只能在有限的领域内开展,却需要学习并掌握大量的其他知识作支撑。比如经济学就有几十个分支,每天都会涌现大量新的观点、新的数据出来,我随时看到随时摘抄,一时的麻烦避免了必要时的忙乱,少时的费力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我做这些卡片就是为了积累各方面的资料和数据,在必要的时候就可以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