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三顾茅庐”是怎么来的
东汉末年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帮他打天下,亲自到诸葛亮家拜访,因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后人便称其为“三顾茅庐”。
当时刘备所处环境很不利,在斗争中屡屡处于下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别人口中得知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智慧超人,若请得他出来帮助,建立基业自然不成问题,于是刘备便去请诸葛亮。
第一次去时,诸葛亮不在,刘备无功而返。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再次去拜访,不料这次诸葛亮又不在,只好作罢。待到第三次要去时,急性子的张飞(与刘备结义的兄弟)说:“诸葛亮怕是没有真才实学,才故意逃避的,待我自己去将他抓来。”刘备训斥了张飞,又恭恭敬敬地去请,这次诸葛亮在家,但是却在午睡,刘备便不去打扰他,静静地在门外等。等了很长时间,仍不见诸葛亮醒来,这时性急的张飞又忍不住了,说:“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刘备又一次斥责了张飞的鲁莽。待诸葛亮醒来后,刘备进屋与之交谈,诸葛亮未出茅庐,便已知三分天下,刘备大喜过望。请求诸葛亮出山帮助,诸葛亮亦感激刘备的三顾之恩,便同意帮助刘备打天下。后来,诸葛亮显露了非凡的才能,为日后刘备建立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4、“乐不思蜀”是怎么一回事
公元263年,三国之一的蜀国灭亡,蜀国后主刘禅被司马昭俘虏。一次,司马昭(魏国大将军)和刘禅一起吃饭,为刘禅表演蜀国的民间舞蹈,刘禅的侍从都感到悲哀,刘禅却像平时一样高兴地笑着。司马昭看到这种情形,便问刘禅:“你想念四川的老家吗?”刘禅说:“心里很快活,不想家。”刘禅原来的大臣邰正闻言悄悄跟刘禅说:“如果司马昭再这样问您。您应该哭着回答:‘先辈的祖坟远在陇蜀,我的心因怀念西方而悲痛。没有一天不想的。’然后闭上眼睛。这样,司马昭可能会放我们回去,我们就可以再招兵买马,以图恢复汉室江山。”司马昭早注意到了这一点,过了一会儿又问刘禅想不想家,刘禅就将邰正所教的话说了一遍,然后闭上眼睛。司马昭说:“这话怎么很像是邰正的话?”刘禅惊讶地睁开眼睛说:“正是邰正这么教我说的。”司马昭和他左右的人都禁不住大笑起来。
25、“吃醋”的典故出自何处
李世民即位以后,为了犒赏身边大臣房玄龄帮他夺取王位、统一天下的大功,封房玄龄为梁公。位居宰相之首,并准备送给他几名美女为妾,房玄龄想到自己的夫人一定会反对此事,便婉言谢绝了。李世民问明原因,就让皇后专门去房府劝说房夫人,谁知房夫人不给皇后面子,将皇后堵了回去,李世民听说房夫人是如此态度,心中有些不快,于是便想了一个办法。
一天。李世民派人送了一壶酒向房夫人传话:如果再不同意就让她服毒酒自杀,房夫人听罢,毫无惧色,端起毒酒一饮而尽。结果,房夫人并没有死,因为壶里装的不是毒酒而是醋。房夫人的刚烈表现,一时被传为佳话。久而久之,“吃醋”便成了男女间“嫉妒心”的代名词。
26、“老皇历”典故出于何处
“老皇历”这个词语始于宋朝,原本是褒义词。宋太祖赵匡胤把帝位传给弟弟赵匡义,是为宋太宗。宋太宗在位期间,注意农田水利,鼓励开荒,每年到了年终,便要宴请群臣,记功行赏,并送给每人一本历书。这本历书记载着农历时令及耕作上的有关知识,其中有一栏叫做《回时作物观览》,是希望大臣们在政治事务中不要误了农时,由于历书是皇上赠送的,所以称它为《皇历》。
《皇历》中所记载的,主要是当年的历法,过了这一年就要更换新历法,但由于历法都是由皇上赠的,对旧历法显然也要认真保存,并给旧历法冠以一个“老”字,所以称之为“老皇历”。
“老皇历”对于新的一年来说,是不适应的,也正因为这个意思,“老皇历”也就逐渐演变成了一个贬义词,用来指守旧的思想行为了。
27、我国古代主要崇拜哪些神灵
我国古代崇拜的神灵很多,以汉族为例,除去原始时期崇拜图腾及祖先之外,各个时期、各个社会阶层都有一些不同的崇拜对象,但主要还是集中在以下几个神上:
上帝:上帝又称天、天皇,是神灵世界的主宰,也是历代统治者和一般群众都崇拜的最高神灵。
社神:社神即土地神。又名后土,也是统治者和一般群众都普遍崇拜的神灵。相传的社神有两个,一个是句龙,一个是禹。
高禖:即婚姻、生殖之神。因为祭神多在郊外进行,所以又称郊襟。汉代以后直至近代,由于受印度佛教的影响,民问所崇拜的高襟神逐渐被送子观音代替。
门神:门神是从古至今人们都崇拜的大神之一。唐代以前的门神是神荼、郁垒。
灶神:灶神又称灶君、灶王爷。在民间腊月三十日都要用饭肉鱼酒等敬灶神,希望他酒醉饭饱后上天只讲好话,不吐恶言,后来敬神还要用麦芽糖、胶糖等甜食,目的是封住灶神的口,据说如果不这样,一家人都会遭殃。
28、古代有哪“五礼”
在古代,“礼”字本有广狭二义。就广义说,凡政教刑法,朝章国典,统统称之为礼;就狭义说,则专指当时各级贵族经常举行的祭礼、丧葬、军旅诸方面的典礼。
春秋以后,社会发生变革,古代礼仪逐渐被废弃,礼家着手整理、阐析其意义,并加以系统总结,编辑为五大类,以吉、凶、宾、军、嘉为类目名称,总称“五礼”。
吉礼居五礼之首。吉训为福,是事神致福的意思。
凶礼列五个项目,就是丧、荒、吊、桧、恤五程典礼。
宾礼列八个项目,其中朝、宗、觐、遇、会、同、问、视都是天子款待四方诸侯来朝会的典礼。
军礼分列五个项目,军旅与祭祀同样重要,诸侯有不顺服的行动,或者在执行王朝所颁制度时有僭越行为,就得用暴力威慑。
嘉礼列六个项目,有的包含两种相近的典礼,有的只有一种典礼,有的只是杂仪。
29、什么是“唐三彩”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唐三彩”这个词,那么什么是唐三彩?它代表的是一个时期的东西还是某一特定种类的东西呢?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的陶瓷业就已经相当发达,到了唐代,陶冶业更是相当的炉火纯青,很多陶瓷都是后世罕见的精品,唐三彩就是这个时期出现的。所谓的“唐”就是唐代的意思,所谓的“三彩”,是专指这时制作陶器所专用的三种色彩,即青、黄、蓝三色组合成的各种陶器。所以唐三彩并不是说唐代的陶瓷都叫唐三彩,而是指在唐代中期,出现了专用青、黄、蓝三色调和而成的一类陶器。这类陶器现已不多见,很是珍贵。
31、古人怎样称呼自己
从社会生活的需要或礼节出发,古人在人际交往的自称方面形成了一套颇为严格的规矩。
一般说来,在相互的交往或言谈中,凡是提到自己的则用谦称或卑称,自称除了直接用自己的名字以外,还有其他的一些谦称,最常见的就是自己称“鄙人”。“鄙人”的本意是指居于郊野的农人,引申为无地位、无文化之人,即所谓鄙俗之人,古人常用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见识短浅。
与“鄙人”相类似的谦称还有“臣”“妾”“仆”等,这些本是殷周时对奴仆的称呼臣、仆,女子自称妾。
在古人的自我谦称中,使用较广的还有“不才”“小人”“不佞”“不敏”等几种。
31、古人怎样称呼自己
从社会生活的需要或礼节出发,古人在人际交往的自称方面形成了一套颇为严格的规矩。
一般说来,在相互的交往或言谈中,凡是提到自己的则用谦称或卑称,自称除了直接用自己的名字以外,还有其他的一些谦称,最常见的就是自己称“鄙人”。“鄙人”的本意是指居于郊野的农人,引申为无地位、无文化之人,即所谓鄙俗之人,古人常用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见识短浅。
与“鄙人”相类似的谦称还有“臣”“妾”“仆”等,这些本是殷周时对奴仆的称呼臣、仆,女子自称妾。
在古人的自我谦称中,使用较广的还有“不才”“小人”“不佞”“不敏”等几种。
32、我国古代的“看风水”是什么意思
看风水是我国古代社会中流行颇广的迷信行为,其基本内容是:在选择宅基和坟地时,必须注意该地的风向山水,合者得福禄,不合者遭祸殃。因此,它又称为“相地术”或“地理之学”,旧时社会中专营此道的职业者称“风水先生”。
看风水作为一种迷信活动,约产生于战国末年燕、齐一带方士之中。在此之前,人们在营宅下葬时,对地形与时日虽有所选择,但多与宗教礼俗相关联,而燕齐方士则以阴阳五行附和人事,有关的迷信禁忌也就应运而生。汉代已经有了许多将阴阳五行贯穿于社会各种活动之中的著作,其中与风水有关的大致有两派,一派是形法家,一派是堪舆家,亦称“日者”,讲究下葬立宅的时令。
东汉以来,这种迷信思想就在社会上传开了。
33、古代的“算命”是怎么回事
“算命”又称“算八字”,根据人出生的年月日所支配的干支,依五行生克来推算吉凶的占卜,起于以五七政为推算根据的星命学,经唐代李虚中改制,至五代徐子平时确立。这一占卜术影响很大,《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就有了关于算命的详细记载。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又是一个有封建制传统的国家。人们对自然的依赖和对专制力量的从属,使他们特别迷信昭示神灵的星相占卜。中国的每一种意识形态产品,都同占卜发生了深刻的联系。譬如天文学同阴阳五行教术的联系,心理学同梦占的关系等等。因此,要先了解中国古代的星相占卜,才能再了解中国的古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