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缪尔森的书我没看过,我参考华民的国际经济学给出解释吧。产业内部交易即产业内贸易(制成品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是经典的H-O理论无法解释诸如楼主所阐述的现象。
首先,不同的收入水平决定不同的需求结构。即使是同一产品不同品质也会因收入水平的不同而不同。由于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平均收入水平不同,我国在大米的需求上也与其他国存在不同品质不同需求的现象。这样就产生了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
然后,成本递减可以理解成规模报酬递增。它使得各国生产其国内需求量最大的那一品质产品(一般是中产阶级)可以获得最大的规模报酬,并通过国际贸易来满足国内对其他品质大米的需求。
所以,大量相似品的贸易确有存在的理由,如日美之间汽车,电子产品,等等以及我们国家与其他国家的粮食贸易,它通过成本递减规模利益进而贸易获取各取所需。
如果还有不清楚的,我们可以继续交流讨论。不过仅限国际贸易(因为,华民的后半章国际金融我才开了个小头,呵呵)。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from^^uid=438316
说得很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