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经济学向何处去?
———叩问即将颁布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深夜无眠,躺着也是躺着,不如写篇文章。遂把披星戴月,把我和师傅(我的好友)讨论的一段对话,整理成文字,算作自己学习经济学以来的学习心得。想来贴出来不过是为了学以明智,虽不能“登堂入室”,倒也无伤大雅。
1、经济学研究不需要重新开始
经济学探索人的行为,就是系统地分析人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按照我们所设想的的理想情况那样行为(充分市场竞争下的理性人行为)。
经济研究的角度是:首先提出一个假设前提:“经济人”行为是充分市场竞争中的利润最大化的行为。也就是说,能生存下来的人,其行为必定是利益大于成本的。接下来通过观察哪些因素会影响到此行为的利益与成本(也就是要找出哪些因素会使得这些利益与成本发生变化);再进一步一般化,分析若这些现实中能观察到的因素改变了,人为了生存,其行为会怎样变化;然后将行为按性质分类,确定影响各性质行为的相关因素。也就是以后分析此类性质的行为的时候,只要转到其相关因素的上,用上经济理论(工具)分析。
这样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要知道现实世界的样子及其历史变迁。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经验上总结某类性质的行为出相关的因素。
2、经济学的意义之所在:阐释世事
张五常在经济解释卷三(114页)中有一段话:“理论不是真实世界的影照,而是真实世界的阐释。简化而又抽象的理论,可取的可以推出含意来解释世事。我提出的无数捕鱼者每个微不足道的租值消散理论,有一个明显的含意。那就是如果捕鱼人数有规限,公用的大湖或公海的租值不会是零。”例如,声音的传导需要空气是一个理论假说,但提出这假说之前,你怎样得出:声音的传导需要空气呢?因此得出假说之后,要到现实中去求证。而经济学假设是难以正面验证,一般只能反证——从侧面验证。(例如,要知道是否达到了极大化,我们只需要知道边际的利益跟成本是否相等。而不需要知道其它的数字,不需要知道平均什么的)
而经济学反证中的难点就在于如何找出相关因素?因为,撇清不相关的要素与找出相关因素实质就是一个问题的两面。答案就是经验或者经济学。
举个例子来说明经验的应用:例如我曾经在论坛中提过的卖菜跟卖书的定价问题,(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564144-1-1.html)究竟哪些相关?哪些不相关呢?明显是跟天气的温度无关吧,但跟蔬菜的物理性质,书店的规模,这些是有关。哪些所谓的经济研究,就是试图去找出哪些是相关,哪些无关。
但是这又产生一个问题,寻找相关或不相关因素也是不能穷尽呢,我记得五常好像用了个方法,我想下,他是怎么说的——我们只能取出最主要的因素。例如吹毛求疵的话,美洲的一只蝴蝶拍动翅膀,对亚洲的海啸是有影响的。这些我们无需知道。只要知道,气压,温度之类的大因素。这就像五常说,品味不重要一样。我们不能拿品味来解释人的行为,同样,我们不能用蝴蝶来解释海啸。
这就是所谓的局部均衡——弗里德曼的渐进法(只考虑最主要的因素,“抓主要矛盾”),而一般均衡呢,就是试图把所有因素都包括在内(把蝴蝶也算上);再比如我们看历史的时候,是哪些因素影响的战争呢?就是要找出是哪些因素影响着战争带来的利益与成本,也就是战争的局限条件。再比如阅兵方阵,哪些因素会影响他们的整齐呢,他们的腿长,步幅,身体的状态;然后在想,哪些因素会影响到这些因素呢:身高,气候(天气),性格;分析通胀,我们要分析人的预期,再探索哪些现实因素会影响到人门预期(货币发行量之类的);假如我们此刻象牛顿一样,蒙受大自然的启发。想象一下,你坐在果园里,看着绿色的山,看到那些树。会想到什么:是哪些因素决定了是这些树生长,而不是那些树呢。是土壤,又是什么影响图样呢?是气候,又是什么影响气候呢,地球自转。
这样,从微观一直到宏观。或者从宏观一直到微观,都是那么有趣。这样,思考分析就有了方向。
3、经济学前沿
以前我总是困惑经济前沿究竟是什么?其实经济前沿还是那些经济学的老问题,最基本的经济学问题。这些问题争论了几百年也没能很好的解释,人们还是不停地打转儿。正如人们对关于古典经济学思想中关于“市场—政府”二元关系的认定:市场经济是“自然”稳定,还是政府扶持保持稳定。至今未有定论。时值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引发了关于到底是政府干预还是自由市场的新一轮争论。所以说,经济学前沿问题不过是“冷饭热炒”而矣。
4、社会上对经济学的偏颇之由——黑板经济学
在社会上,有些人不喜欢经济学。认为经济学都是先假设有个完美的模型,这样在分析问题时大多很绝对(走极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甚至有人得出“学经济的人大多一根筋,不会变通”的结论。
我的回答只有一句,其实这里指的只是黑板经济学。真实的经济学不是这个样子的。那为什么很多经济学者“陶醉”在复杂的数学推导中难以自拔,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呢?为什么中国乃至世界的乐此不疲呢?
我在和几位经济学研究生的交谈中,他们也都提到今天的经济学挺悲哀的,大多被数理占据了,而真正的大师是不用数学的,如斯密、科斯、张五常等等。而现实是无奈的,主流就是这样,不能融入主流,就不被人所认可。如果你是大师,你怎么说,怎么做都行,但你是“小兵”,那么在被认可前,只能跟在主流的后边,“忍辱负重”,埋头苦读,掌握最先进的计量工具。
张五常在最新一期的博文中的一段话,说的很好:“可惜今天从事经济研究的没有兴趣。为米折腰,今天的经济学子走上味同嚼蜡的数学方程式与数字统计的路。我认为,西方经济学发展了二百多年,以交易或社会费用的转变来分析风俗习惯是唯一走得通的路,困难是需要深入考查,其方便处是可以谱入价格理论作分析,可以推出科学验证的假说。”
我们应该相信,今天的经济学不是走入了歧途,不过是个过程,“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诺贝尔经济学奖——经济学前沿的风向标,不知道这次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
(关于数学和经济学的关系,推荐阅读Paul Samuelson:经济理论与数学—— 一个评价
http://weiguozhang.blog.sohu.com/116113103.html?act=1255029886838#comment)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呵呵,谢谢。我会继续努力滴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好开心,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