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跟要报考的导师沟通,这是一个基本的礼仪问题,不管招生简章中要求与否都应该跟导师联系,博士导师和学生的关系毕竟不是一般的师生关系。复旦早在四、五年前就已经正式规定,每个在职博导每年只有0.8个招生名额,也就是说每5年招4个,有1年不能招生,兼职博导每年招生名额0.5个,系里内部可以自由调解,这样也有可能某一年某个博导招2个博士,这是其他博导不招把名额让出来的,每个系的总名额都是根据规定确定下来的,这些名额里也包含直博。这样的话,跟导师提前联系,万一这个博导已经有直博没有名额了,他就可以明确告诉你不要白废力气考了。
还有人提黑不黑的问题,这个在复旦也不大可能存在,从去年开始每个博导就需要为学生付培养费,而且现在的博士课程难度和论文盲审的难度都大大增加,导师要为博士的毕业付出大量心血,不可能招一个笨蛋过来,这几年中复旦已经有不少博士到期不能申请博士论文答辩或者主动放弃博士学位或者就拿肄业证走人的
了,只不过不像南开那样高调公开罢了。
还有一点,复旦管院和交大安泰都已经开始实施硕博连读制度。复旦从明年开始硕博连读的学生就可以进入博士阶段了,当然对外还是公开招博士的,但是报考的学生需要通过硕博连读的资格考试跟本院的硕博连读学生一起申请入读博士,资格考试就是硕博连读学生前2年学过的高级微观、高级宏观、高级计量、博弈论、经济数学、方法论等一系列高级课程,这就意味着外校的学生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根本不可能考进来。
不客气地说,前面很多人都不了解情况在想当然地误导别人,也许前些年考试中有不正常的情形,但是现在考复旦管院是绝对需要实力的。而且不要以为考了高分就一定录取的,导师同意参见面试,仅仅代表你有了一个入门的资格,能不能入门还要通过面试来判断你有没有足够的专业基础,有没有做研究的潜力和能力,这些不是单纯的考试能够完全反映出来的,所以进了面试之后笔试成绩已经不重要了,参见面试的人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最终完全可以录取低分而不录取高分的,这只能说明技不如人。所以提前跟老师联系沟通展示你的研究能力就更重要了。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from^^uid=272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