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于政府大规模的刺激措施,中国经济近几个月来的确出现了快速复苏。但由于出口需求依然低迷,许多公司的业务活动也的确仍少于前些年的繁荣时期。这在失业率居高不下以及制造业产能闲置上体现了出来,并已日益引起政府决策者的重视。
中国产能利用率的数据非常有限,但从最近的官方调查中可以找到一些线索。中国央行周四发表的最新季度调查显示,在5,000家受访企业中,设备利用指数上升至41.7%,高于6月份调查时的40.7%和3月份时39.5%的近期低点。因此多数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仍持平或是下降,尽管这部分企业的数量有所减少。
这与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的另一项调查一致。这项调查发现,停产或半停产的企业比例从去年年底情况最为严重时的15%降低至7.2%。这个指标并不非常精确,但调查的覆盖面很广,包括23个省区市的17万家企业。
中国的政策制定者近几个月来多次表示,尽管房地产等领域出现了回升,但民营企业新增投资低迷仍是一个问题。产能闲置看来仍是制约新增投资的一个因素──如果现有设备都没有使用,为何还要购买更多设备呢?在央行的调查中,企业投资新设备的信心有所改善,该指数从上季度的47.7%上升至49.8%。在危机爆发前,这一指标一直在53%左右徘徊。
世界银行(World Bank)驻北京经济学家高路易(Louis Kuijs)在不久前的一篇文章中写道,闲置产能也是抑制中国国内通胀的主要因素之一。虽然最近几个月大宗商品价格有所上升,但8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仍比去年同期低1.2%。
高路易说,供应的影响或政府政策变动可能会暂时推高某些商品的价格,当前鸡蛋、粮食和猪肉价格就是如此,同时如果政府提高一些商品的限价也可能导致价格上涨。不过,考虑到整体经济状况疲弱,加上存在闲置产能,还有许多人失业,这样的情况不太可能导致持续的、普遍的通胀。
钢铁行业就显示出这种态势,人们普遍认为该行业存在大量闲置产能,它也一直是政府近期重组措施的目标。由于闲置产能的原因,钢铁价格自去年大幅下跌后就没能实现持续反弹。分析师们说,中国钢铁需求的增长本来可能提振价格,但炼钢厂商很快增产,令供应量增加,满足了增长的需求。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最新报告显示,8月份中国国内钢铁价格较7月下跌1.8%,较上年低30%左右。
Andrew Batson
(“中国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