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实每一天 发表于 2017-7-8 10:11
【加入充实计划】【了解充实计划】
|了解挑战30天| |充实推荐|
昨日阅读1小时,总计172小时,第157日。
阅读《战争论》至70%
山脉往往呈带状延伸于地球的表面,让水流在它左、右分道下流,因而成为整个水系的分水岭。山脉各部分的分布形式也是如此,各支脉或山脊从主脉分出后又将形成各支较小的水系分水岭。基于以上情况,山地防御的概念最初将十分自然地主要是构架一个狭长的、象一道大屏障似的障碍。虽然地质学家对于山脉的产生及其形成的规律至今还没有形成定论,但不论山脉是在水流的作用下(通过冲刷过程)形成的,或是水流是山脉的产物,而水流的流向总是最直接和最确切地说明了山脉的体系。因此,在考虑山地的防御时以水流的流向作根据也将是很自然的。人们不仅应当将水流看作是可以用来全面了解地面起伏的情况(也即地表断面情况)的天然水准仪,而且还应当把那些由水流形成的谷地看成是最容易攀达山顶的道路,因为水流的冲刷无论如何也能够使高低不平的山坡变得平坦且有规则一些。根据如此的理由,山地防御的概念大概应是这样的:当防御的正面大体同山脉平行时,山脉就可以看成是一种阻碍通行的巨大障碍,是一种仅有谷地可供出入的大垒墙,这时防御阵地应设置在这一垒墙的顶部,即沿山脊上台地的边缘,并且应横向地切断各主要谷地。假如防御的正面与山脉近于垂直,那么防御阵地就应当设置在主脉的一个主要支脉上,且阵地的正面必须与主要谷地平行而一直延伸至主脉的山脊(这里可以看作是防线的终点)。我们之所以在这里谈及这一套按照地质结构而施行的山地防御的配置方式,是由于这一套配置方式在军事理论中也确实曾风靡一时,而且它将冲刷过程的规律在所谓地形学中同战法混在一起了。实质上,山脉的主要山脊都将是不宜于歇宿及难于通行的,因而不可在上面配置大量部队;次要山脊往往不仅不宜于歇宿及难以通行,而且或是太短或是太不规则,同样不能配置大量部队。台地并非在所有山脊上都有,即使有,也大多是狭窄的,且不宜于歇宿。如果仔细观察一下,我们就能发现,甚至就连那种主要山脊较长、两侧基本上可以看作呈斜面或至少可以看作是阶梯状山坡的山脉也是极少的。主要山脊总是曲折蜿蜒而分支又很多,大支脉则成曲线伸向原野,而且经常在其终点又高耸入云,成为高出主要山脊的山峰;山麓与山峰连接,构成了与山脉体系不相称的巨大深谷。此外,处在几条山脉交叉的地方,或是几条山脉对外伸展的起点,就根本不存在狭长而呈带状的山脉了,而只有呈辐射状分布的水流及山脉。
从防御角度来看,大江河与中等江河象山地一样,也成为战略屏障之一。但江河与山地有两点不同,第一点表现在相对防御上,第二点表现在绝对防御上。江河和山地一样都能增强相对抵抗的能力,但是江河象脆硬材料制成的工具,其特点是,要么能坚强地抵抗住任何攻击,要么完全失去功能,而使防御失败。如果江河很大,而且其他条件有利于防御者,那么进攻者要想渡河是绝对办不到的。不过,任何江河防御只要有一点被突破,整个防御就会随之瓦解。除非江河本身就处在山地,防御者就不能象在山地那样进行持久的抵抗。从战斗的角度来看,江河的另一特点是,它可以使那些为进行决定性会战而采取的部署在某些情况下变得非常有利。通常情况下也比在山地有利。
在这里有三个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1 )江河的宽度;( 2 )渡河使用的器材;这两个因素不仅决定了架桥需要的时间,而且也同样决定架桥期间能够渡河的部队数量;( 3 )防御方的兵力。至于对方军队总的兵力,这时可以暂不加以考虑,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可以说,使敌人的渡河成为不可能,甚至使任何优势的敌人的渡河成为不可能,是能够做到的。这就是直接的江河防御的简单理论,即在一昼夜内阻止敌人完成架桥和渡河的江河防御的简单理论(我们这里没有将渡河一方对能采用的行动的效果考虑在内)。下面我们想考察一下这种防御的详细情况和必要的措施。首先,如果抛开地理上的一些具体情况不谈,那么需要指出的只有,上述理论比所规定的各个部队应该紧靠江河而分别集中配置。所以一定要紧贴江河,是因为任何远离江河的配置部队都会加长路程,这既不是必须的,也是没有一点好处的。江河充足的水量可以保障部队不遭到敌军的重大威胁,因此没有必要象国土防御中的预备队那样将部队控制在后面。其次,沿河的道路通常比从后面到河川任何方式的斜行路更便于通行,最后,这样的配置将比纯粹的防哨线无疑能对江河施行更好的监视,主要的原因是这时指挥官都在附近。这样配置的部队必须实行分别集中,如果不是这样,整个计算就不一样了。凡是知道军队集中要消耗多少时间的人都会理解,防御的最大好处恰恰就是来自这种集中的配置。利用一些防哨使敌人不可能漕渡,乍一看起来当然非常吸引人,但是,除了在少数例外的、特别便于渡河的地点以外,采取这种措施是极为不利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敌人从对岸以优势兵力就可以个击退这种防哨中的部队,即使不考虑这一点,通常也是白白浪费力量,也就是说,这种防哨除了能促使敌人另择渡河点之外,什么目的也实现不了。可见,只要不是兵力强大到可以把河流当作要塞的外壕来防守(在这种情况下也就不需要任何规则了),这种真正的河岸防御就一定达不到目的。除了这些一般配置的原则以外,还应该考虑到:第一、江河的具体特点,第二,清除渡河器材,第三、沿岸要塞的作用。
作为防线的江河,上下两端都必须有所依托(例如海洋或中立区),或者有其他条件能使敌人无法从防线两端以外渡河。但是,只有江河防线很长的时候,才可能有这种依托点和这样的条件。由此可见,江河防线通常需要较长的防御,所以在现实中人们不可能把大量军队配置在相对短的河段上,而我们通常应该作为依据的,却正是现实情况。我们所说的相对短的河段,是指河段的长度比军队不在江河附近配置时的正面只稍大一些。我们认为,这样的情况现实中不存在,而且任何江河的直接防御,永远是单线式防御,至少就其防御上面的宽度来说是这样。在这种防御中,集中配置时自然会采取的那些对付迂回的方法就根本不可用了。因此,江河的直接防御,不管它在其他方面有多么大的优势,只要可能遭到敌人的迂回,就总是一种极为危险的措施。
江河防御的目的不是抵抗兵力优势过大的敌人(虽然在大江河的直接防御中必要时是可以设想的)。在这种实际防御中,防御者通常需要对付绝大部分的敌军,即使情况对防御者有利,人们也很容易看出,兵力对比在这里已经是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了。大量军队在中等江河和深谷进行的防御就是这样。在河谷边缘进行强有力的抵抗会造成阵地分散的不利情况。对大量军队来说,不能采用这种办法,因为大量军队所需要的是决定性的胜利。如果仅仅是比较坚强地固守在次要的防线而进行暂时的抵抗,以等待援军,那么,当然就可以在河谷边缘,甚至在河岸进行直接防御。在这里虽然不能指望得到象山地阵地那样的有利条件,但是抵抗的时间总会比在一般地形上要长些。只有在河道蜿蜒曲折的地方(深谷中的河流常常是这样的),防御者进行这种防御才是十分危险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人们只要看一看德国境内的摩泽尔河的河道就可以知道这一点了。在这里,防守河道突出部分的部队在退却时几乎不可避免地要被歼灭。所谓单线式防御,是指用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防哨来直接掩护某一地区的防御部署。我们所以说直接掩护,是因为一支大军队分几个部分并列配置时,也能掩护广大地区不受敌人侵犯,只不过这种掩护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一系列行动和运动的效果实现的,不构成单线式防御。要想直接掩护广大地区,防线就必须很长,这样长的防线显然只有很小的抵抗能力。即使在这条防线上配置最大的兵力,如果和对方的兵力相差不大,这条防线的抵抗力还是很小的。因此,单线式防御的目的只能是抵御力量较弱的进攻(不论造成进攻力量较弱的原因是战斗意志不强,还是兵力不大,都是如此)。为抵御鞑靼人的侵袭而修筑的中国的万里长城,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修筑的一条防线。同亚洲和土耳其接壤的欧洲各国的所有防线和边防设施也都具有这样的意义。在这种场合采取单线式防御,既是合理的,也是符合目的的。当然,这种防御并不能防止每一次侵袭,但是,它毕竟能给侵袭增加困难,因而能减少侵袭的次数,在这些国家同亚洲各民族一样,几乎经常处于战争状态的情况下,设置防线是非常重要的。在现代战争中欧洲各国之间的防线,近似于这种单线式防御,如莱茵河畔和尼德兰境内法军的防线就是这样。建立这些防线的目的,实际上只是抵御敌人为了征收军税和掠夺物资而对国土进行的进攻。这些防线只能用来抵御敌人的小规模活动,也只宜使用次要的力量。但是,当敌军用主力进攻这种防线时,防御者当然也就不得不用主力防守这种防线,这样,采取这种防线就不是最好的防御措施。由于在这种场合有种种不利,其目的只是防止敌人临时的侵袭,用这种防线去达到这个次要目的很容易过多地浪费兵力。因此,在今天看来,这种防线是有害的手段了。战争的威力越大,使用这一手段就越没有益处,就越有危险。